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79

[ 蒋长兰 文选 ]   

《一个人的遭遇》里的人性分析

◇ 蒋长兰

  索科洛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著名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人公,这个悲剧人物一生历经磨难,灾难与不幸如影随形,无数的读者曾为他扼腕悲叹,潸然泪下。作为读者,我觉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深处的潜思缅想远不只是为索科洛夫的悲剧命运而伤怀,小说更深沉、更丰广的意蕴不在这里,其最震撼人心之处是索科洛夫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艰难跋涉之时,没有丧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更能够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去温暖、呵护同样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凡尼亚。这种苦难与厄运泯灭不了的人性之美才是作品真正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之处,更是彰显索科洛夫平凡中显崇高、普通中见伟大的点睛之笔。
  索科洛夫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17岁时十月革命爆发,国内战争时参加了红军,1922年大饥荒夺去了他父母的性命。卫国战争爆发,41岁的他应征入伍,却在一次给前线运送弹药的过程中受伤被俘,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了法西斯暴力的凌辱和折磨。成功逃脱回国后,却得知期盼团圆的妻子、女儿已在战争中被德国飞机炸死,原先温暖的家已成为一片废墟。当他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和动力寄托在前线作战的唯一亲人——儿子身上、对未来充满幸福的遐想之际,噩耗却意外降临——就在胜利的那一天,儿子在攻占柏林时牺牲了。战争毁灭了索科洛夫拥有的一切幸福和希望,把他推入了人生的绝境。作者通过这些情节把将主人公打出生活的常规环境,逼迫到非常规的境地,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充分地显现出来,“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如果小说仅仅表现这种悲剧,那么作品的意蕴就显得十分单薄与浅显,其价值和影响也会极其有限。同时还会陷入某些评论家所说的“作家在表现苏联人民为伟大卫国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时,悲壮不足而哀伤有余”②的境地。
  索科洛夫的不幸遭遇,只是作者显示战争对主人公生命实体(肉体和家庭)的一种打击,它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表层意蕴而已,不是作品的主旨,更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因为从生活常理讲, 不幸甚至灾难对人的生命实体的打击并不是致命的。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死了第一个丈夫祥林、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及儿子阿毛后,没有崩溃,虽然脸上挂着泪痕,却能在鲁镇靠自己的劳动坚强地活着。因为这种打击毕竟有个可以承受和抵抗的物质介体, 意志坚强、精神完备的人能够经受得住。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以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等等,都是具有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他们诠释了灾难和厄运可能会将人打倒, 但决不能将人打垮的生命真谛。《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也像这些文学形象一样,以自己的刚毅和坚韧经受住了命运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和拷问。然而这种人生重创对索科洛夫的精神领域和心灵世界的影响,才是小说真正深层的思想底蕴和悲剧意义所在。朱光潜先生曾说:“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客观上它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底又必须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③肖洛霍夫描写主人公索科洛夫丧妻失子、家破人亡的悲剧,不是展示人物命运的悲惨,而是借助这种悲剧命运凸显主人公性格中熠熠闪光的刚毅、乐观和善良的可贵品质。有了这个“定盘星”,面对厄运他才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自甘堕落。作为一个男人,索科洛夫活下来了。如果仅仅是活下来,索科洛夫不值得称道。因为,苟且地活着、行尸走肉地活着,也是一种活法。肖洛霍夫笔下的索科洛夫不但活着,而且活得“精彩”。
  一方面,他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活的挚爱。命运的一次次打击没能毁灭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俘虏营里,我差不多夜夜——当然是在梦中——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说:‘我会回来的,我的亲人,不要为我悲伤吧,我很坚强,我能活下去的,我们又会在一块儿的……’”④;失去妻子、女儿后,索科洛夫没有痛不欲生。因为他还有儿子,还有希望:“夜里醒来,我常常做着老头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⑤。这就是索科洛夫全部的追求和渴望,没有豪言壮语,不能惊天动地,只是平凡人习以为常的普通生活。但我们能从这平常、普通的追求中深刻地感受到索科洛夫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活的挚爱。如果说遭遇种种不幸的索科洛夫值得人同情、怜悯的话,那么在磨难中仍然憧憬美好生活的索科洛夫则更能赢得读者的赞赏与钦佩。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眷顾,永远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另一方面,他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和博大的爱心。肖洛霍夫将索科洛夫的这种人性美植根在他充满苦难和血泪的命运土壤上,伤痕累累的躯体内包裹着一颗火热的慈爱之心。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心不死,就有希望,就有奔头。失去唯一亲人——儿子的索科洛夫曾说:“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不幸罹难,使索科洛夫人生的最后希望化为了泡影。尽管活着,但内心的那份巨大的痛苦是无法抹去的,他常常用劳累和酒打发着沉闷、无望的生活,百无聊赖地过着乏味的日子。就在索科洛夫最绝望、最落寞的时候,凡尼亚出现了。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命运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出现改变了索科洛夫的一切生活和沉闷的气氛,更使索科洛夫身上的人性美光芒四射,撼人心魄。
  首先,失去双亲的孤儿、战争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和不幸触动了索科洛夫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尽管索科洛夫没有力量改变自己“被摧残、被损害”的命运,凡尼亚的出现,却让他渴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这个孩子不幸的命运,“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⑥索科洛夫不但要让凡尼亚有爸爸、有家,更要让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样生活下去,“吃过饭,我带他到理发馆去,给他理了发;回到家里,又亲自给他在洗衣盆里洗了个澡,用一条干净的大毛巾把他包起来。……我给他买了一条小小的呢裤子、一件衬衫、一双漏孔皮鞋、一顶草帽……”⑦“开头他跟我一起在车子上跑来跑去,后来我明白了,那样是不行的。我一个人需要些什么呢?一块面包,一个葱头,一撮盐,就够兵士饱一整天。可是跟他一起,事情就不同了:一会儿得给他弄些牛奶,一会儿得给他烧个鸡蛋,又不能不给他弄个热菜。”⑧一个被命运一次次逼向绝境的男人能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料理一个陌生的孩子吃饭、穿衣这样琐碎的事情,用满腔的热情营造家的温暖,给孩子受伤的心灵以爱的抚慰。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胸襟,没有博大的爱心这些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品质,索科洛夫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因为历经磨难、遍体鳞伤的索科洛夫自身就特别需要别人的同情和关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置自己血迹斑斑的创伤于不顾,欣然张开伤痕累累的翅膀去庇护另一只无巢可栖的幼雏,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去温暖另一个被战争伤害的心灵,为了凡尼亚他要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才是索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奥秘所在。
  其次,活泼、可爱的凡尼亚给予了索科洛夫家的温暖,更唤起了他久违的父爱。索科洛夫的儿子死时,小说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远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⑨眼前这个英俊的小伙子,索科洛夫只能凭他嘴角的笑意确认是自己的儿子。只有长期的别离才会造成父子间的这种陌生感。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因战争远离了索科洛夫,使他长期失去了做父亲的快乐与满足。所以他在集中营里特别渴望与妻儿团聚,回国后特别渴望见到久别的儿子,享受普通人的天伦之乐。然而,残酷的战争一次次地剥夺了他为人父的权利和幸福,使他孑然一身、痛苦不堪。凡尼亚的出现将索科洛夫从命运的绝境中拯救出来,使他重获为人父的快乐与家的幸福。“我跟他睡在一块儿,好久以来头一次很安宁地睡去了。……我一醒来,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努力不翻身,免得把他弄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 “跟他一块儿睡很麻烦,可是习惯了,没有他又觉得寂寞。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这些内心独白真切地诉说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与呵护,以及为人父的极大的快乐与欣慰。也许索科洛夫从前未曾侍弄过如此幼小的孩童,那时候他有善良、能干的爱妻伊林娜,儿子、女儿不需他烦心,他只需充分享受做父亲的悠闲与快乐。如今照顾凡尼亚让索科洛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尽管有不便,但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获得的幸福的冲动与快慰。有凡尼亚相伴的日子,索科洛夫可以睡得踏实,睡得香甜,心里亮堂了,日子有了奔头。这一对苦命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赖以存活的力量,确定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苦难的命运将他们紧紧融合为一体。从此,凡尼亚成了真正的孩子,索科洛夫了成为有信心的永远的硬汉子。小说到这里,索科洛夫的形象才更丰满,更高大,更能赢得读者的景仰和赞誉。
  总之,索科洛夫用他的质朴善良和博大爱心,浇灌着一朵盛开在战争的废墟和亲人的血泪之上的人性之花,并用它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青睐。《一个人的遭遇》成为不朽的经典名作,索科洛夫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璀璨夺目的人物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注释:
  ①鲁迅《在论雷锋塔的倒掉》
  ②《苏联文学论文集》第262页
  ③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9.207.
  ④《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4
  ⑤《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5
  ⑥《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7
  ⑦《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8
  ⑧《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9
  ⑨《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6
  
  参考文献:
  1.(苏) 勃拉果依.论《人的命运》.孙美玲编.肖洛霍夫研究[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309
  2.徐家荣.《短篇名著的艺术魅力——论〈一个人的遭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162-164.
  3.李嘉宝.《论<一个人的遭遇>的人性美》.《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4.范会芝.《简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典型化》.《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
  5.高益荣.《关于<项链>两重悲剧及其结尾蕴的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0
  
  蒋长兰,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与社会科学系教师。

《一个人的遭遇》里的人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