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92

  

市场经济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 孙立红 刘新强

  在计划经济严重束缚着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便以它矫健的步伐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支撑起一片广袤的绿荫。而今,当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我国教育发展的步伐时,我们能否用一种市场经济的模式来打破这现有的窠臼,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我在想,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多么像计划经济。在它的制约下,课堂只能成为教师讲什么,学生答什么的机械模子。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灵感,没有激情,学生即使是白天鹅,也只能被圈囿成一只只永远不会飞翔的丑小鸭,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吗?
  我认为,我们不妨借鉴市场经济的做法,让课堂变成一个市场,让学生在教师的调控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从教师方面说
  可以引起教师的职责﹑角色发生变化,使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从一个单纯的教者变为不仅是一个教者,还是一个管理者﹑研究者﹑学生的伙伴。
  (1)教:这仍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传道﹑授业﹑解惑”中“道”“业”“惑”的任务不再仅仅有教师来“传”﹑来“学”﹑来“解”,而是重要由学生来“悟”﹑来“学”﹑来“解”,在学生无法通过这些手段来“悟道﹑受业﹑解惑”的情况下,教师再充当教者,对他们予以点拨引导,使之彻底达到明白道理﹑掌握知识﹑解决疑难的目的,这才是今后对教者的要求。
  (2)管理: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动态过程进行管理。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要布置任务﹑提出要求﹑营造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调控气氛﹑维持秩序。但此时管理要有分寸。那么,怎样的管理才是适度的呢?我认为学生只要不是在玩闹﹑不是在做与本课无关的事,即使他们的声音大一点也无妨,因为人往往在说话激动时声音﹑表情﹑动作有些夸张。只有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才可能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的真实表现,激活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问答,理清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
  (3)研究:是指教师从始至终都要观察学生及其学习的动态过程,分析研究他们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更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必要时做好记录,为以后更好地上课和进行教学科研打好坚实的基础。
  (4)对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学生中的一员,自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平等地与他们就文本内容的某个方面进行对话交流,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不准学生的某些见解也会比我们教师深刻﹑高明得多,这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二.从学生方面说
  (1)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3)能够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优补差。例如教学一篇课文,对于生字词,教师可完全交给学生课下自学、练习、听写、批阅,教师只作检查,了解学生的实施情况。而对于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先通过朗读熟悉大意,朗读除教师范读外,一般情况下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设计朗读方式后上台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组合,依据“导读”、“朗读提示”和“练习”进一步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阅读体会。作业的布置也可放手让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自己拟定。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知识的掌握也更扎实,朗读和质疑、解疑的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正因为是自由、自主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等也更容易得到激发和培养,不同类的学生也更容易针对自己的实际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严防差生受到歧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中心、学习的主人。
  相信只要我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用新的教学方式武装头脑,就一定会让课堂这个市场充满活力,最终彻底实现语文课的“改革开放”。
  
  孙立红,刘新强,教师,现居新疆霍城。

市场经济给语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