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108

[ 刘 敏 文选 ]   

高考作文与作文命题的取向

◇ 刘 敏

  有人说,高考是中国学生的“成人礼”,在这个转折点学子们都将面对如何作文甚至是如何做人的考验。每年高考,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作文题了,可以说高考作文促进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表达的自由。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对我们探讨新世纪新课改的写作取向有着深远的启示;同样的,如果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些新的写作取向,将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也有助于写好高考作文。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用“为自己写作”和“为公众写作”来概括高考作文的命题取向,这也应是我们平时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
  从实质上说,写作教学就是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写作能力。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传达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享受有人情味的和有创造性的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作文训练时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两个方向:一是“为自己写作”,二是“为公众写作”。
  “为自己写作”一方面是指取材内容的“生活化”,写表现学生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所作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写出真情实感。“有真情实感”正是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因此,作文命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需要来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而不应以成人世界的规矩来束缚学生。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很鲜明的体现了“为自己写作”的个人化生活化的命题取向。世界很大,如果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它又很小。这样的命题选材空间大有话说,能比较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010年江西卷的作文题“找回童年”在选材上更是离不开自己的童年体验和生活感悟,为了“找回”学生势必要去思考功利、压力、沉重、童真、自由等这些严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离开了真实体验只会写得虚浮空泛。再如2009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与2010年广东卷的“与你为邻”,这一“你”一“我”之间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积淀,内心的积蓄。这些“自叙”性的命题体现了一种倾向,侧重于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独特的经历,触及学生的神经,有利于培养健康健全的自我人格。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方向来训练,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为自己写作”另一方面是指立意角度的“道德化”,这些作文命题着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做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与社会的和谐等道德范畴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结合社会现象对“诚信和善良”的探讨。再如2010年山东卷结合“光明和阴影”去认识人生。2008年辽宁卷则要求结合青少年在公共场所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来透视青少年的价值观、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这些命题都说明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再深入一步讲,由于现代科技成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不能否认,这种经济在给自然界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危机与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精神和信仰危机,而人自身的危机是最根本、最危险、最可怕的。该如何应对这些灾难和危机?每年的高考作文几乎都会涉及这个方面的问题,高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观,这些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做人之本也是作文之本。
  如果说“为自己写作”是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发展个体人格的命题取向,那么“为公众写作”则表现出作文命题面向社会、参与社会、认识社会的取向。这样的命题不回避现实问题,不粉饰现实,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地分析是非,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还锻炼了心理素质。正如2010年海南的作文题──“参与”,非常直接的概括了这种作文取向。而江苏的作文题由2009年的“品味时尚”到2010年的“绿色生活”则更是引领我们以开放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生活,站在自然、人类、生命、生态的角度放眼世界,思考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由小我走向大众。再如“世界读书日浅阅读行动”(2010全国卷2)、“丹麦人钓鱼和孟子古训”(2010上海卷)、“角色转换之间”(2010年浙江卷)、“我说90后”(2009年天津卷)、“明星代言”(2009辽宁卷)、“圆明园兽首拍卖”(2009江西卷)等,这些命题或大或小都与社会现实相关。以中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文化素养来看,让他们比较深刻地评价社会问题难免捉襟见肘或失之偏颇,但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提倡“为公众写作”,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作文评价也不能搞“主题先行”的压制甚至专治,武断地否认学生个性思考的价值。这种“人文精神”正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所在。
  相对来说,高考作文在“为公众写作”的命题取向中,对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问题的涉及略显不足。从2004年福建卷要求学生写出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如“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地亚哥”对自己的影响开始,到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是这方面命题可喜的探索;2007年北京卷继续了这个尝试,让学生感悟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魅力,同年湖北卷倡导对“母语”的重视,而母语正是民族文化的载体;2008年湖南卷也是类似的命题,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进行意境和哲理的审美;200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则引领学生对“郑板桥书法”进行了一次“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思考;2010年安徽卷作文带着学生围绕“吴兴杂诗”做了一次哲理的思维体操:“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些命题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和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上述命题除了“历史人物的影响”、“北京的符号”、“母语”更有文化深度之外,其余的似乎仅仅是浅尝辄止,只借助古典诗词作为媒介去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侧重哲理本身的理性延伸。我觉得这方面的作文命题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价值观甚至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反思评价,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对本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或文化思潮进行再认识,做些“今读”“再谈”式的命题尝试,如“今读《论语》”“今读庄子”“再谈春节”“再谈汉字书法艺术”等等,对我们的传统和经典进行反思和构建,“百家讲坛”的教授们在这方面倒是为我们如何进行作文命题做了榜样。这样的作文命题无疑能够进一步加强本国文化的精神渗透,以期造就一代能够继承国家文化遗产的国民,明了“中国风”作为文化之根的意义作为民族之本的意义,而不至于在眼花缭乱的“韩流”“哈日”中迷失了自我。
  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无论是“为自己写作”还是“为公众写作”,我们有必要正确定位学生的角色,因为“写作”已经成为丰富个人阅历及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是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清楚而有效地交流思想,学生必须成为训练有素的“思想者和学习者”,写作是学习的过程,但不是简单模仿更不是被动被迫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思想参与的过程,学生们要以学习者和思想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作文中去,因为:条理清楚的作品来源于清晰的思维和写作技能的科学运用。如此看来,理想的作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学生既按照教学目标的学习行为又是运用自己的思想独立创造的行为。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作为“思想者”的一个必备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简要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所接触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做出个人的判断,通俗地说就是“善断”能力。当今社会,信息是首要的资源,谁能获取并适当评价信息谁就更能获取成功,同时这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对不同的人的立场、行为也要进行判断,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作文教学正是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较好的途径之一,反之,有了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能写出更好的作文。
  让我们像2010年北京卷命题那样,一面“仰望星空”一面“脚踏实地”,为自己,为公众,做好人,写好文。
  
  刘敏,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高考作文与作文命题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