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等。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呢?
一.丰富和发展个性思维
在作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因缺乏写作素材而出现搜肠刮肚、捉襟见肘之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从两方面下功夫。首先,做阅读的有心人。同时,光靠阅读还不够,还要多背诵经典名篇。学生在背诵中,不由自主地受到范文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领悟作者写作的奥妙,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打下知识和情感的铺垫,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会渐渐“腹有诗书气自华”。其次,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和勤于练笔。引导他们亲近自然,细心观察大自然的风霜雪雨,花鸟虫鱼;走进生活,时刻留意身边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了解时政,热心关注国际间的风云变幻,纵横捭阖。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那些生活中难忘的瞬间和思维的火花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从而丰富和发展个性思维。
二.培养行文构思的个性化
行文构思,简单地说就是为文章“制定全形”。清人李渔形象地把它比作“如造物之赋形”。怎样培养学生行文构思的个性化呢?首先,在学生写作前,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构思空间。教师在提供一种或几种写作范围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自己选择最擅长的文体,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教师也无须在写作技巧上过多指点。鲁迅先生认为“一味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束缚无忌的童言。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尽情在自己的领域里畅想、对话。其次,要让学生在写作时捕捉个人的独特感受。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就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冲破虚伪的包装,抓住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提倡学生“我手写我心”,描绘自己眼中的世间百态,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自己的追求和彷徨,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
三.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个性化作文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特殊体验的文本。这种作文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更是一种生命的创生和超越,是一种凭借文字的个性生长。儿童个性化作文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言语方式”,从而实现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的发展。目前,儿童习作时的“失语”现象特别严重,其根源是学生没有写“自己的话”,而是学着成人腔,说着成人话,这样的“话”,既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又缺乏成人的老练,显得不伦不类。我在教学中,鼓励儿童“写真话、实话、心理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实现了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目标。下面的案例很有个性化。
王老师一拐一瘸地走上讲台,左手里的课本在讲桌上轻轻地一放后,整个身子的重心就立刻落在左腿上,右腿悬空,个儿就蹭地一下长高了许多。他习惯地用右手的中指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一推,眉头一皱,眼睛环视同学,嘴角左右翕动一下,便开口讲课了。
这段描写中的“走”、“放”、“推”、“皱”、“翕动”等一系列动词及其“一瘸一拐”、“轻轻地”、“立刻”、“噌地”、“习惯性地”等修饰词细致地刻画出了老师虽然身残,但动作利索形象,这些动作,显示出这位老师不但不自卑,反而很自信的性格特点,这段文字的运用,不但反映出儿童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反映出儿童语言运用的精辟。
四.教师评判的宽容和鼓励
教师在评判作文时,一方面应该给予学生理解和宽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划分绝对的界限,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最好使用商榷的口气,民主的姿态与学生探讨。另一方面应该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尽力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习作张贴、传阅,特别优秀的作文可以向报刊推荐发表,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教学中充满自信地成长,写作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坦露心灵、放飞想象的途径和方式”。
李彦宗,教师,现居甘肃省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