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50

[ 开 健 文选 ]   

鲁迅小说肖像描写例谈

◇ 开 健

  鲁迅先生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肖像描写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揭示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露社会本质等。本文以闰土、孔乙己和祥林嫂为例,来谈谈鲁迅小说中肖像描写揭露社会本质的作用。
  《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全然不动”,“石像一般”;“小毡帽”变成了“破毡帽”;“红活圆实的手”变成“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中年闰土手里提着“一支长烟管”;“明晃晃的银项圈”不见了,见到的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我们看到了闰土的变化:活泼可爱、机智敏捷、无忧无虑的闰土,变成了贫困、愁苦、迟钝、麻木的闰土。透过变化,我们看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中国农村的凋敝和中国农民的破产。
  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这“伤痕”是孔乙己堕落的标记,因为生计无法解决,孔乙己只得去偷窃;这“伤痕”是众人的笑料,因为众人一看到孔乙己便拿他的伤痕取笑;这“伤痕”是社会冷酷和众人薄情的见证,因为从最初取笑孔乙己的伤痕,到最后笑孔乙己被打断腿,其间只有取笑,没有哀怜和救助;这“伤痕”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伏笔。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即使又脏又破,孔乙己还要穿着它,不肯脱下,表明孔乙己和孔乙己一类的读书人,即使进不了学,不能做治人的劳心者,宁愿堕落,也不愿脱下这样的长衫去劳力,去自食其力。由此可见,他深受科举教育的毒害。
  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巨大变化:“青白脸色”变成“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又脏又破的长衫变成了“破夹袄”;站着喝酒变成了“盘着两腿”坐在一个蒲包上;走变成了爬。孔乙己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直接原因是丁举人打断了孔乙己的腿,而实质是孔乙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冷酷、众人薄情,科举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了千千万万人的灵魂,摧残了千千万万人的肉体。
  《祝福》中,鲁迅多次描画祥林嫂肖像:
  第一幅是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去后,来到鲁镇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为了与命运抗争,她来鲁镇做工,但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自卑的心理,这是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
  第二幅是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和幼子后,来到鲁镇的肖像:“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失去血色,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额角上有一块伤疤。”与第一幅肖像有四处不同:一是两颊消失了血色,二是眼角有泪痕,三是眼光没有先前精神,四是额角上有伤疤。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祥林嫂不仅自卑,而且自哀,因为对命运,她无可奈何。额角的伤疤则说明封建礼教不仅毒害了祥林嫂的精神,而且摧残了她的肉体。
  第三幅是她临死前的肖像:瞪着眼睛;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里带黑,而且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与前两幅不同的是:“白头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头白发;“脸色青黄”变成“瘦削不堪,黄中带黑”;“顺着眼”变成“瞪着眼睛”;“眼角上带些伤痕”,变成“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安分耐劳的人”变成了乞丐。通过前后肖像的对比,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不仅严重摧残了她的灵魂和肉体,而且已经吞噬了她的生命。“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破碗”不是别人施舍给祥林嫂,而是祥林嫂从垃圾堆里拾来的;这“破碗”是“空的”,尽管祥林嫂沿门乞讨,却没有人施舍饭菜。破碗是空的,祥林嫂的肚子也是空的,饥寒交迫,祥林嫂终于倒在雪地里,死了!这个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真实的本质:人性灭绝。这也正是身强力壮的祥林嫂死去的最重要原因。
  
  开健,安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

鲁迅小说肖像描写例谈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