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71

[ 胡才众 文选 ]   

《左忠毅公逸事》的“义法”

◇ 胡才众

  所谓“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就是桐城派散文的理论基础。方苞的散文《左忠毅公逸事》真正体现了桐城派行文讲究“义法”的特点。
  《左忠毅公逸事》的“义”体现在内容上“言之有物”,材料翔实丰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一个品格刚毅、正义凛然的高尚形象。
  首先从正面刻画左公忠毅的特点。在正面刻画中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左光斗作为学政官员,在“风雪严寒”的恶劣天气里,不畏艰辛,微服私访,为国家寻找人才。当他在古寺中偶遇伏案而卧的史可法,在阅读完史可法刚写成草稿的文章时,“即解貂覆生”,其爱才之意流露其间。当在考场中看到史可法时,“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可见其爱才之深。最后把史可法引入府中,希望史可法能继承他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中的志向,表现其誉才之情。这件逸事体现了左公慧眼识英才。另一件是当左光斗被阉党陷害,身陷囹圄之时,史可法早晚都在狱门外探听消息,当他听说左光斗遭受炮烙之刑、生命危在旦夕之时,史可法想方设法潜入了监狱,希望探望狱中的左光斗,可是却受到了左公的怒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体现了左公对形势的分析,对奸人的洞悉,对门生的信任以及对人才的厚爱。
  其次从侧面来表现左公忠毅之影响。左公的忠毅影响了史可法,作者通过史可法的两件逸事从侧面刻画来左光斗。一件史可法奉檄守御之事。史可法身为凤庐道,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一方面体现了左光斗具有知人之明;另一方面从史可法“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的言谈中也体现了左公之忠毅对史可法影响之深。还有史可法敬事长辈之事。史可法带兵往来桐城能“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这件事表面在写史可法代左公行孝道,其实从侧面表现了左公之忠。在此左光斗、史可法两个人物形象交相辉映,越是描写史可法,就越能体现出左光斗的光辉形象,从而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全文内容充实而丰富,真正体现了“言之有物”之特点。
  《左忠毅公逸事》的“法”体现在“言之有序”,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首先表现在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呼应,体现行文之有序。文章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忠毅公”是左光斗的谥号。左光斗为何被称为“忠毅公”?这是因为左光斗有忠毅之举。全文都是围绕着左光斗的“忠毅”来写。又为何称为“逸事”呢?因为这些未被史书记载,不甚为世人所知之事是先君子从与之关系甚好的同族长老而身为左公的女婿那儿听来的。
  其次体现在材料的组织有序。作者先正面描写,后侧面描写。在正面描写中又以“忠”为先,以“毅”为后。文章标题的重点为“忠毅”,所以文章的中心就在于体现左公的忠毅。标题中“忠”在前,“毅”在后。所以先写“忠”,后写“毅”,有了忠诚之心,自然就会有刚毅之举,“忠”为主,“毅”为次。第一自然段主要体现了左光斗的“忠”。在表现左光斗的“忠”时对材料的组织显得井然有序。紧接着第二自然段主要写左光斗的“毅”。
  而侧面描写也是有序的。先写对国家之忠,再写对家人之孝。所以史可法奉檄守御之事在前,史可法躬造左公第侍候太公、太母和夫人在后。而侧面的描写也是为正面描写服务的。所以先正面,后侧面。材料组织显得严谨而有序。
  再次是文章内容前后呼应,呈现结构之有序、严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章首尾呼应。二是第二段与第五段相呼应。三是第一段中左公冒着风雪严寒为国家选拔人才,并认为“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与第三段中史可法能恪尽职守,时刻谨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相呼应。四是第一段中“召入,使拜夫人”与第四段中“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相呼应。
  全文虽然只是选择了几个片断,看似杂乱无章,没有完整地、全面地展示左公的身世经历,但是却深刻地刻画了左公忠毅的形象;虽然对左公着墨不多,但是却使左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忠毅公逸事》能形成如此艺术效果,全得益于方苞在行文中能“言之有物”,且“言之有序”。
  
  胡才众,上海泾南中学教师。

《左忠毅公逸事》的“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