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课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上的难点,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和借鉴。很有幸的是语文名师窦桂梅要上《宋定伯卖鬼》的公开展示课,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认真听了窦老师的这节语文阅读课。窦桂梅以她饱满深厚的情感、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广阔多变的视野、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营造母语力场的非凡能力赢得了满堂喝彩。
窦老师抓住文言志怪小说这一体裁的特点,引领着听课者和学生一起踏上了一段美仑美奂的旅程。
一.感受文言语言的朗读之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充分发现、感受文言之美,窦老师带领学生三读文本:
一读,读准文言文,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二读,读通文言文,体会文言精练之美。在这一环节,窦老师一反常规看注释由字而句,逐句翻译的做法,别出心裁地来了个有趣的对读游戏,让人耳目一新。第一段,师读译文,生读文言,一句一句来对读。第二段,一人读译文,一人读文言,同桌对读。第三段,指名读译文,全班读文言。短短的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译文来说明,古今对照,整体感受文言简练之美。为了更深入、更具体地感受文言这一特点,窦老师特意抓住“诳”、“欲”,出现多次的“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根据学生自己的发现,总结归纳出,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往往相当于一个词的意思,而且有的多义,多解,多用。接着再出现“遂行”“乃去”“大善”理解,学生发现两个字的,就相当于今天的一句话。再引导发现省略的字,体会文言文的简洁、简约。总之,典型的语言现象发掘出来,以便今后触类旁通,同时对后面的深入人物的形象作铺垫。这样处理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醒悟心理——这些词读起来大意理解,或者不太在意,原来这里还暗藏着“玄机”——激起学习的兴奋点。在对一些重点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窦老师来了一个过渡语“既然文言文有那么多的特点,是考验我们同学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拿起笔,自己学习作批注,文言文中哪些还需要提示,标注在字词的旁边。为自己作个提醒,也让别人分享。”同学们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就初步读通,读懂了文言文。正如窦老师的过渡语所说:“谢谢同学们,就这样理解它,注释它,小说的情节自然会跃然纸上。说说哪几段写宋定伯卖鬼。”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上,妙不可言。
三读,读好文言文,感受文言意蕴之美。窦老师根据每段语句的不同特点,引领学生分别读出第一段不同句逗的停顿节奏之美,第二段中对话的语气之美,第三段中动作的动态之美。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的独特语言魅力。
二.感悟人物形象的引领之美
本文情节曲折离奇,又是通过对话与细节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于是,她引导学生关注宋定伯与鬼的对话、动作等细节。但文言的语言往往非常简练,于是,老师抓住文中的空白加以想像,指导朗读。如这一教学片断:
师:人遇鬼诳之,这叫——生齐答:急中生智。
文言文中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怎么对话,这就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
出示:
问之,鬼( )言:“我是鬼。”
定伯诳之,( )言:“我亦鬼。”
(创设阴森森的情境: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于是,一下子遇见了鬼。鬼知道人怕鬼,他得吓吓宋定伯)
吓唬:老师阴阴地问,生也阴阴地答。
坚定:老师大声地问,生也大声地答。
镇定:老师震惊地问,生也镇定地答。
师:瞧瞧,文言文中可没有写,这所有的想像都在“言”中。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里可以说,“初生定伯不怕鬼”,于是就诳之。
师问:他们又会怎么走?
生:各怀鬼胎
生:各自向前走
还可能会……(生答)
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遂行”,就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两人分角色朗读,大家读旁白。于是,在这样想像之后,学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入情入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研究宋定伯这一人物时,她引领学生在对话提示语处添加词语法、揣摩人物心理法、拓展丰富情节法、换词品味法体会宋定伯此人勇敢、机智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并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表达艺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内在的“美丽”。
三.多元解读的深度之美
窦老师两课时的教学,不但全方位地展示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手段,更让人震颤的是她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教学中窦老师让学生用“这是一个( )的宋定伯”“这是一个( )的鬼”的句式评价故事中的角色。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和把握,体会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普通层面上“宋定伯智勇兼备”这一少年英雄形象的解读,而是花开两枝,引导学生跳出事件本身,辩证地看待小说中这两个形象,客观评价。这宋定伯胆大,鬼都不怕,倒是事实。但也不能对鬼的形象一概而论,于是窦老师设计了这样教学环节——“走进鬼”。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鬼的言、行,得出鬼说实话,宋定伯说谎话;鬼在怀疑宋之时,仍对宋礼貌有加;即使宋太重,鬼仍坚守信用背着宋赶路;面对宋的心机深重的试探,鬼毫无防范地诚实相告自身致命弱点;就是到了宋对其不利的危急时刻,仍只是请求宋将它放下,而非索命;变形时,竟然选择了温顺善良、毫无威胁的羊。由此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诚实善良而又可怜的“好”鬼。
课堂结尾,为了挖掘这篇古文的现实意义,老师适时点拨志怪小说的特点:志怪小说,就是借助鬼,写社会上的人和事。再次出示:这是一个()的宋定伯,这是一个()的鬼。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辩论。最后形成一致认识:我们要学会辨证地看宋定伯,两千年前的人相信有鬼,相信人定胜鬼,站在宋定伯的角度,战胜鬼怪是值得肯定的;而借善恶不分的鬼使人明白,诚实和善良固然可爱,但要有火眼金睛,防止上当受骗。
窦桂梅老师利用教材,又凌驾于教材。利用“评价人物”这一教学板块让学生更深地解读了教材,挖掘出文本深层的东西,以至于学生最后对宋定伯和鬼的评价中能说出自己的客观观点,这都得益于窦老师巧妙的设计、艺术的引领、深度的剖析。
纵观窦老师的课,怎一个“美”字了得?雷鸣般的掌声都不足以代表听课老师们激动的心。窦桂梅老师的课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味和思考,我们聆听名师的课,感叹着大师课堂的精彩,最令人折服的就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驾驭材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氤氲在博大、温暖的氛围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这些给与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以前沿的引领和智慧的启迪,同时也带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
吕慧,河南上蔡县教体局基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