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犹如一条光彩夺目的银河,一篇篇精美的古诗文,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在传统文化的星空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当我们仰望传统文化的星空时,总是被它的精炼深邃深深折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呢?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的素养,逐步感悟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一.方式多样 重在激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感染学生,如教师范读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诵读录音熏陶学生,如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中诵读《琵琶行》;可以根据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以体验情感,如《鸿门宴》《孔雀东南飞》;也可以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诵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
教师的范读是为达到引领的目的,因此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忽视学生的诵读实践。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诵读,并通过调控自读、互评、推荐读等有效形式,释放学生的表现欲,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及创造力。
二.抑扬顿挫 体味音韵
有了诵读的兴趣和热情也不一定能读好古诗文。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还要学会把握古诗文的用韵、节拍、停顿,以及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在诵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帮助他们体味不同诗文各具风格的韵味。例如,读李密的《陈情表》要用深挚温婉的语调读出感人肺腑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至孝亲情;读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用惊叹的语气读出见到蜀道时的惊讶与赞叹其高险的情状;只有用昂扬激越的语调才能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乐观。
三.营造意境 展开想象
诵读的作品是否具有感人的力量,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启发性、暗示性。如以诵读教学法教授《琵琶行》时,以琵琶乐曲《高山流水》导入,暗示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知音之遇。配上凄凉的二胡乐曲《二泉映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能更好的感受作者的不平遭遇。再配以《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古乐中,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诵读《琵琶行》。学生被老师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内心,在接下来的诵读赏析过程中,学生诵读有激情,分析有深度,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满足。
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激发其想象。因为古诗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强化训练 享用一生
民国时的大师们如鲁迅、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梁漱溟、陶行知……大都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从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为他们成为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一篇古诗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开始时,部分学生可能不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上古诗文诵读,在记诵中感悟到古诗文的美,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以前记诵的古诗文就会成为让他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结语:以古诗文诵读作为引导学生热爱古诗文的突破口,让学生爱上诵读,让他们经历愉悦的精神之旅,接受情感上的熏陶,让古诗文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李小会,教师,现居山东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