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ID: 157066

[ 胡凤琴 文选 ]   

《乡愁》教学设计

◇ 胡凤琴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一组诗歌共同的主题就是爱国思乡之情,要求能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吟诵诗歌,欣赏诗歌是本单元的主要要求。
  余光中《乡愁》一诗是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具体意象,通过丰富细腻手法表达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进而把这种感情升华到恋国,渴望台湾、大陆统一的深深的爱国情感,乡愁在他的笔下得到提升,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国之恋倾泻于笔端。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读诗经历(七、八年级每册教材都有一个诗歌单元),由此可见初中阶段读诗是一个重要内容,读诗理解意境,领悟情感是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应已具有这些基本能力,而在领悟,赏析上还有所欠缺。九年级诗歌教学,侧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致于达到共鸣的境界。
  学法分析:反复的吟咏、朗读是学习、品析诗歌的方法和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更何况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诗歌。但九年级学生却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许多心理原因,不愿读,不爱读,不喜欢读出声来,更不用说读出抑扬顿挫。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是主要任务,而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手段营造读的氛围,是教学教程中最主要要的方法。充分的朗读后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理解,激励其自主探究、合作,把诗读厚,从而对诗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激发读的兴趣和热情,努力让学生能有一种看到诗就有读的欲望,并成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九年级甚至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目标预设:
  1、在初读中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结构。
  2、在悟读中领会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3、在朗读中探讨品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更深层次的感悟其真情和表达技巧。
  4、反复读,在读中激发爱家爱国的情感,激励其热爱诗歌、朗读诗歌的热情,在诗歌的朗读品析中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歌曲《我的中国心》师:伴随着这首让许多中国人心情激荡的歌曲,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一.导入
  师:有人说,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家乡”二字便深深的烙在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自我们走出家门离开故土之时,乡愁便在心底滋生、滋长、泛滥,这份情感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余光中是如何表达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意象
  1、学生自由读(师板书课题)
  2、第一次齐读(老师对学生的读进行客观的评价,预设:第一次齐读,学生的朗读中可能因没准确理解诗的情感,而朗读显得有些粗糙,不够投入,不必追究)
  3、组织交流
  学生自主交流中老师引导明确诗的思路、意象、情感,板书相关内容,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学生交流中适时指导朗读,意象词的重读(加强语气、抬高声音、降低声音或声音延长等处理办法)。
  设计说明:本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读诗,准确把握诗的内容和结构,初步领悟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通过学生朗读理解诗的意象,及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在阅读中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善于从诗的意象入手准确理解诗的情感和主题,这也是读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听示范朗读(示范朗读对学生产生听觉上的冲击,让其自由朗读)
  三、自读,悟意境
  师: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是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诗歌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往往蕴含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把握意象是准确理解诗歌的第一步。然而营造丰富的意境是诗歌另一主要特点,读诗时想象、联想,感受体验丰富的意境不仅能带来更美的享受,更能深化对诗的内涵的理解。(对前一环节进行小结,指导读诗时抓住诗中的意象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
  1、自由默读,联想想象描写画面。
  教师示例:(媒体呈现画面及《乡愁》阅读卡)
  余光中《乡愁》阅读卡
  诗句: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想象画面:苍天茫茫,海水茫茫,没有边际,没有尽头。他,白发苍苍,脸上早已刻满深深的皱纹,海风撩起他的衣角任意飘飞,空旷的眼,望着空旷的天……路在哪里?家乡在哪里?
  自主选择一节或一句展开联想想象,描写画面。(呈现两幅教学挂图)
  2、自主交流,感悟意境(读出意境,读出诗人难舍的深情)。
  学生交流展示所选的诗节及描写的画面,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指导读诗应学会在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拓展意境,加深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对学生的画面描写进行评价,或组织自评,互评,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3、再次齐读,整体感悟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在意境的体验中深化对诗所表达情感的真切理解。教师先示范“《乡愁》阅读卡”,这样学生有例可循,有可模仿的方法,便能更好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想象、联想并进行画面描写,把诗读厚,读丰富。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评价、引导,指导朗读,强化对这一读诗方法的理解运用。
  四、品读,析语言
  1、介绍作者,加深领悟(媒体呈现余光中相关信息和图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香港等地多所著名大学。
  2、教师配乐范读
  由诗人简介和画面自然引出范读。
  师:这就是余光中,苍白的头发,憔悴的面容,虔诚的祈祷,我们或许无法真正理解他心底那份永远都挥之不去的乡愁,但我们分明听到他无数次在心底默念:“小时候,乡愁是……”
  教师朗读
  师:诗歌的语言是诗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请再朗读全诗,品析诗歌语言,你会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切,你也一定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字字藏金的语言。
  3、自由朗读,品析语言
  ①探讨交流:你从诗中哪些字、词、句里读到了诗人那份浓浓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②批注式赏析
  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评价、激励、引导、品析诗的语言艺术:
  值得品析的语言点:1、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修饰语的表达技巧平淡朴实中见真情,以物之小反衬情之深;2、“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数量词的表达效果,以物之少反衬情之浓;3、“啊”这一叹词的巧妙运用,感叹中流露出惋惜和伤痛;4、“但”这一转折词更加深切的透露出诗人永远挥之不尽的乡愁。
  (学生的自主交流中指导其朗读技巧,对关键字词用不同的方法强调,朗读中领悟深情。这一环节是本节课难点,教师组织激励、引导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能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其品析语言,分析语言文字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学习用批注法品析诗歌语言,指导学生在诗歌朗读中抓住诗歌的语言领会理解诗的情感和主题。
  五、齐读,整体感悟
  1、歌曲欣赏(媒体呈现佟铁鑫演唱《乡愁》MTV)
  2、齐读
  师:乡愁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愁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乡愁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听诗朗诵《乡愁》。
  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读了《乡愁》,在《乡愁》中认识了余光中,体验到了他那浓厚的思乡情,感受到了他深切的爱国心,更从《乡愁》的阅读过程中学到了读诗的方法和技巧,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诗歌一定会读出更丰富的内涵。
  设计说明:通过《乡愁》MTV和一组思乡古诗词曲的积累调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再次对本诗有整体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对读诗的方法进行归纳小结,激发其读诗的热情和兴趣。
  板书设计:
  
  
  胡凤琴,教师,现居湖北长阳。

《乡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