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澳门一起长大
澳门回归那年/妈妈把我生下
取个美丽的名字/名字就叫莲花
唱着七子之歌/学着祖国文化
迎着温暖的阳光/我已渐渐长大
十支生日的烛光/映红了我的脸颊
拿起身边的电话/拨打世界的号码
欢迎小朋友们常来/看看我家的变化
我和澳门一起长大/我爱澳门我爱我家
我和澳门一起长大/我爱澳门我爱中华
为了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由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面向全球华人征集《澳门之歌》歌词创作大赛活动,受到了全球华人的密切关注。在协会共收到的1813首作品中,杨伟的这首以儿童视角撰写的《我和澳门一起长大》,在众评委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因兼具《七子之歌》之神韵而无争议地夺得一等奖。
这首近似童谣的歌词共有18行,125个字,每行最长仅有8个字,却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表现澳门回归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表达强烈的热爱和赞颂之情,实可谓“用童声唱响的澳门赞歌”。作品由“出生”、“成长”、“邀请”和“赞颂”四部分组成。
“澳门回归那年/妈妈把我生下”,写“我”出生的时间,看似平淡的语句,却把“我”的出生与澳门的回归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下文写“我和澳门一起长大”设定基调。而名字取得就更加意味深长——“莲花”,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上都有莲花的图案。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种,莲花也成了澳门的象征。澳门古称“莲岛”,旧称的“莲花地”、“莲花茎”、“莲峰山”。三个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她纯洁清廉,芳香四溢,的确“美丽”。“名字叫作莲花”,再次把“我”的诞生与澳门的回归紧密结合,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获得了新生,“MACAU”的名字和那段屈辱的历史一起都将成为过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唱着七子之歌/学着祖国文化”,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走过了十年的心路历程,健康地“长大”了。由于“我”是在“澳门回归那年”出生的,所以没有经历过那段“殖民统治”的日子,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屈辱,因此,我们“唱着七子之歌”,时刻提醒自己要发奋进取,自强不息;也是由于“我”是在“澳门回归那年”出生的,“我”能够更密切地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澳门回归十年,两地文化界人士以及青少年之间的交流逐步加强,澳门青少年的国家观念日益增强,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使“我”陶醉其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逐渐长大”,言语里流露着快乐和幸福的情感。
在“我”成长的同时,回归祖国的澳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在国家的支持下,澳门社会秩序井然,居民安居乐业,经济迅猛发展。不仅能够沉着应对东南亚经济危机,在近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凭借中央政府的财政扶持,不但整体经济环境回暖,而且取得了空前的繁荣。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怎样才能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作者没有采用一一列举的方式,而是通过十岁生日的一个片断,来映衬澳门的繁荣。在“十支生日的烛光/映红了我的脸颊”的时候,“拿起身边的电话/拨打世界的号码”,向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发出邀请,真挚地“欢迎小朋友们常来/看看我家变化”。这里虽然没有写“我家”变化得怎样美好,澳门变化得如何繁荣,但从小主人公那热情好客的诚挚态度、带着童稚之气的语言和充满自豪的情感中,我们已能体会到“家”的幸福与温馨,体会到澳门的辉煌与繁盛。
作品的尾声部分,运用排句,“我和澳门一起长大/我爱澳门我爱我家/我和澳门一起长大/我爱澳门我爱中华”,通过反复咏唱,不仅使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更是将“我家”、“澳门”和“中华”融为一体,表现了对祖国对澳门的无限热爱和热情赞颂,昭示着华夏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情谊。这是作品主题的升华,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残损的大三巴牌坊诉说着澳门历史的沧桑,金色的盛世莲花雕塑象征着澳门今日的兴旺。回顾澳门回归十年来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澳门的明天会更加靓丽多姿,欣欣向荣!
吴彦辉,教师,现居河南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