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77

[ 曹旭东 文选 ]   

作文教学应倡导自主

◇ 曹旭东

  当前,一些教师为应试而进行作文教学,被束缚了手脚,致使学生写作的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作畏途。学生“望文兴叹”: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原因大致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有意无意地束缚学生的手脚,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了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造成学生不能自己做主,没有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写作,因而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结果是写作时或无病呻吟,或千人一面,实在乏味。
  而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体独特的个性。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主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笔;显我自在之趣”,自主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欣喜地发现了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最佳接轨点——自主作文。自主,即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外部过多的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学生无从选择。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气质和性格,知识与爱好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千差万别;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千差万别;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千差万别;对不同体裁的好恶千差万别;对情感的表达抒发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文体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用一样体裁,写一样的内容,抒一样的情感,论一样的主旨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体裁,自主进行构思,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把握立意,自主决定篇幅。
  
  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这也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式,解决的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为了全面完达成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实现开放性,让学生自主作文。所谓开放的作文教学,指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不套用死板的评判标准,而尽量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在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我们应以自主探究为作文主要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表达,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囿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册都设有单元活动,除此之外,每个单元还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受、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鲜活文章。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就能写出很多佳作来。如笔者曾组织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曾利用暑假组织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让文学志愿者到莽山体验生活,同学们吃住在农民家中,与农民一起劳动,体验到了很深的人生哲理。同学们也进行了广泛的采访考察,通过采访得到了大量有效的资料,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积累。同时,带领学生参观郴州文化景点:郴州旅舍、古华故居、博物馆以及义帝陵、翠江悬棺等等。并通过邀请文化专家讲学,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郴州文化,也创作出了不错的郴州文化系列文章。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并且能写出真挚的感情,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明确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个人内在情感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道”,便不可能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我以为这是学生写作欲望减弱甚至丢失的主要原因。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应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毕竟处在成长过程之中,在“道”方面的幼稚和不成熟原本就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现象,我们实在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笔下的“道”,规定他们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什么,逼着学生说假话,缩小学生的话语空间。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宽容些,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它们中有错误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即学习写作时不必强调种种规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首先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而不用人扶的勇气,此时什么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中,往往是先传授作文的“套路”,如记叙文的自然过渡,读后感的“引评结”等等。在众多的“规矩”之下,学生作文如同黛玉进贾府,畏首畏尾,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写作障碍,作为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理始终处于抑郁状态之中,许多学生会形成不良的作文心理(写作恐惧心理)。在一个班级之中,部分学生的写作情绪会蔓延到整个集体,其结果造成作文课的兴奋抑制状态,多次积累,这种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不但学生被动,教师更被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首先进行自主写作,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怎样,先放开他们的手脚,激活他们的写作需求,使他们的文章真正成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现手段,再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由此拓宽写作空间,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写出优秀的作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课外练笔为前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课外练笔让学生学会自主表达,激发写作兴趣,再通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规范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写出独具个性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主观感受。笔者认为,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自主。我们只要能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自主化,就能体现课改精神,从而使作文教学很好地与课改接轨!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断创新,就能找回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在课改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曹旭东,教师,现居湖南郴州。

作文教学应倡导自主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