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现在也被置于很高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应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首。其实,语文教材本身已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做人以及如何达到人世间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的良种,我们只需播种它,让它在语文课堂这块宽厚的土壤中发芽生长即可。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突出了“向青春举杯”、“珍爱生命”、“我有一个梦想”、“直面人生”等最有意义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最本质的东西,理解作者写作动机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能产生的积极效应,引导学生去同作者的心灵对话,尤其是用文章的华彩章节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敲打学生的灵魂,从而留下深刻烙印,去积极影响他们的作为。
有一位教师上《一碗阳春面》,没有设置过多的环节,只是饱含着深情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结果很多学生听了潸然泪下,很多年之后还印象深刻。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智力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对身边发生的许多“第一次”开始辨别和置疑。对于情操、道德、理想、观念乃至举止等将逐渐形成定势,可谓是塑造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情”字当先,要设法利用课文中生动感人的形象影响他们;用课文中感人至深的情节震撼他们;用课文中真善美的事物感化他们;用课文中揭示出的哲理指导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导入、自学、探究、互动、延伸等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再多往“道”和“情”上靠一靠;汉语与文学的比重中文学性不妨再加强一些;总结问题讨论和结课中,教师的话再精彩动情一些。要说出学生想说而表达不好的话、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话。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播火者、煽情者。例如《我与地坛》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无论孩子出现怎样的状况,母亲的关爱都会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教师先让学生轻生声朗诵这一句话,然后让他们谈感受。由于大家进入了情境,纷纷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但笔者觉得高潮不够,情也意犹未尽,于是教师用演讲的口吻说:同学们,是一曲人世间最感人的赞歌!是人间第一情!正因为有这真情的延续,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而这伟人越有成就越没齿难忘他的母亲,就越感到有报不完的恩,同学们谁如果不爱或是不孝敬他的母亲,那么不管他有多么聪明绝顶,他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用说伟人!于是赢得了学生的一阵由衷的掌声。
教师这几分钟针对性的情感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人生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正如教育家潘新和所说:“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就是本体的结构的转向,从‘生活’转向‘人’,从‘外部语文学,转向‘内部语文’学,唤‘人’的‘回归’,完成‘人’的旨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语文不仅索然无味,三维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也难以体现。
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珍爱生命”,“直面人生”为主题的情感教育,选择《我与地坛》《最后的常青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以及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篇目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就每个人的生命属于谁,应如何对待生命,如何认识幸福,如何对待坎坷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最后形成共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它不仅属于自己,它同时也属于父母乃至几代几十位亲人,就宏观来看它还属于祖国和民族。谁也没有权力不珍惜生命。这就必须积极面对人生,顽强塑造人生,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遇到多少坎坷和痛苦磨难,风雨过去后,就会迎来朝阳,就会是幸福的。
吕梅,浙江富阳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