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里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要达到这一步,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而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灵性,这灵性就是阅读时产生的灵感和悟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具有灵性呢?
首先,要学会动态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文本”的阅读效果。
文本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空行;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反语是空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这些空白,或是言外存意,让读者猜想;或是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是迂回的反衬,或是委婉的曲笔。阅读时,将这些空白处摘要地让学生借助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这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些课文在人物对话时运用了很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表达了人物怎样心态、情境和性格,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揣摩,想象省略的内容与情境,为理解人物、把握主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往往能收到“超文本”的阅读效果。
其次,要提倡多元解读。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云:“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确实,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其实就是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一部《红楼梦》,鲁迅说“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闺秘事”,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因而对同一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也是个性化阅读的要求。要提倡学生用个性化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能说就说,能读就读,能画就画,会写就写,会演就演,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达提高学生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允许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更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阅读贵在心悟,只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超越文本,放飞个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灵性。
宓娟,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