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54

[ 罗有林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 罗有林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这无疑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无所进步。现行的教育体制则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应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江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多,眼界比小学开阔,对什么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作为农村初中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知识面窄得多,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对于农村的孩子,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大家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但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更省事,现代移民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只要理由恰当就可以了,何必追求一致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自己是当时的鲁迅,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小主人公失学放鸭的经历,大胆想象小主人公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农村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便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作为农村初中来说,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
  
  罗有林,教师,现居甘肃临洮。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