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学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以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作为评估一节音乐课优劣的最高准则。而且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只有在对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发掘其独特作用,才会实现真正的价值。
一.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审美修养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合乎规范的语言、亲切、诚恳的态度。
一个音乐老师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教育、感染和认识等效应上。
例如在二年级的歌曲《卖报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唱,并能记住三段歌词,我在了解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前提下,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方法。在教第一段歌词时,我用自豪的表情、昂首挺胸的动作,伴着欢快的音乐,边走边挥手表示“一边走,一边叫”,让学生感受到小报童乐观的人生态度。再夸张地挑出大拇指,表现“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用生活的手势“七”和“二”表示七个铜板和两份报。让学生在快速的律动模仿中记忆歌词并体会小报童乐观、活泼的性格。在第二段歌词中,“滑”“惹”这两个字,是二年级的学生不认识的,更别提理解字意了。教学中我用三张形象逼真的简笔画分别表现三句歌词。例“走不好滑一跤”突出滑的效果;“满身泥水惹人笑”突出打花伞的小姑娘在旁边嘲笑他;流着眼泪的小报童与歌词“痛苦的生活只有我知道”相适应。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直接感受报童生活的辛酸,并根据图片结合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张图片分别表现哪句歌词。通过前两段歌词的学习,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锻炼,在表现歌词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时我放开手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编动作表现第三段歌词。学生大都运用了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既形象又贴切。例:“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学生双手抱肩,缩着脖子,嘴里哈着气,快速小跑;“吃不饱睡不好”,学生双手捂着肚子,脸上一副挨饿受冻的样子……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引导学生快速的学习并记忆了歌词,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由此,我更加感到:教师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音乐作为人类美好情操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美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觉敏锐性和发音准确性,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更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性情。
1.培养审美趣味,参与审美体验
柏拉图非常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音乐教学就应该不断的创设一个又一个音乐审美的艺术环境,教师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如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对音乐精品的反复聆听等。当学生对一部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性认识和体验)之后,才能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求知欲望,才能愿意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组织的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创作等教学活动。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构成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等基本要素进行研究。而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学生自觉的要求。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进行曲”和“抒情歌曲”时,我让学生通过聆听和吟唱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启发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并请他们边模仿行进的步伐边演唱来体会,哪一首是坚定有力的,哪一首是优美抒情的。取得共识后再举一反三,回忆已经学过的歌曲,看哪些是进行曲,哪些是抒情曲,并指挥学生按照歌曲的不同风格来进行演唱,要求他们更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音乐,体会更深,记忆更牢。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辩。”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中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当然,审美情趣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情趣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3.提高审美品位,塑造美的心灵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他们居然也谈周杰伦呀,李宇春呀,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伟娇,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