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61

[ 邓进时 文选 ]   

审美教育中的四个实施点

◇ 邓进时

  
  听
  
  “听”的美学意义在于学生是主动地听,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学生必须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教师讲课时,学生应该专心致志地听,不能随意插嘴喧哗,左顾右盼,漫不经心,否则“听”就失去了“美”的存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有尊重对方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师生双边关系朝“美”的方向发展。学生无论眼神、神态、姿势都要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美: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在传授接受知识的同时,造成一种人格、情操、情绪的交流共鸣,使“听”成为“认真地听”。同样,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也应该如此。比如,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应该是面对微笑带有鼓励性的神态去听,要使学生明白:只要我参与学习,老师就不会生气。总的说来,师生相互间的“听”应是默契和谐共振的美,“听”过后应有美的感受。
  
  说
  
  “说”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因而也是充满美感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两个方面。
  一是师生间的说话。教师的上课,有很多要说的,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好的美的交流氛围,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越听越有味。教师不能用粗鲁的话来刺激学生,一旦一节课出现了这样的话,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因为这种语言是丑的,而不是美的。比如,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说“请某某同学来回答一下,”学生一听,就觉得很乐意,这样,教学效果美就出来了。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净化他们的语言去净化他们的心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营造一个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学习,并在实践中去掌握美的语言。
  二是对课文的诵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应该让学生明白,课文朗读得流利有感情,这就是美。能够对课文中的人和物加以爱和憎,这就是美。阅读古典诗词、经典散文,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是多方面的。文学作品中那些真善美的情感和思想,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作用。
  
  读
  
  语文“阅读”教学所蕴含的美学因素是丰富广泛的。语文课本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风格、语言表达等都是美的,都是按美的法则营造的,都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因此要让学生会欣赏、受陶冶。学生精读课文《雨中登泰山》《难老泉》等篇章,就可以神游名山大川,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奇,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精读《风景谈》《土地》等篇章,就可以从中领悟创造性劳动与美的辩证关系,懂得“美是生活”的观念,懂得“创造性劳动是美的基础”这个道理;学生精读《藤野先生》《清贫》等篇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情操美……总之学生精读课文,就可以发现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哲理美等等美的存在。
  写
  由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缺乏美育渗透,导致学生的思维都八股化了,成了“官八股”、“师八股”,“分八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要学生的视觉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放飞到现实生活,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又对生活富有挚情的人,才能写出精妙的文章来。例如:读了《枣核》《驿路梨花》后,就要了解这种思路的美,并且在自己的作文中实践这种“构思美”;读了一些古代诗词和经典散文时,就要了解语言美,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等等体现出的凝练美、形象美、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学生就应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实践……如此种种,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创造出美的文章来。
  
  邓进时,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审美教育中的四个实施点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