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86

[ 张朝学 文选 ]   

李白《月下独酌》的浪漫主义情结

◇ 张朝学

  李白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也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作,常常借助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以及排山倒海式的抒情手法,有力地彰显诗人那种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华。读者所熟知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无疑都是此类诗篇的代表作,诗人那种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激情及其浪漫主义风格,都在诗中得到了集中而突出的体现。
  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把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用奔放的笔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山水画卷,创造出一个惊险迷人的神话世界,读了令人振奋,耐人咀嚼,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李白气势磅礴的大作如此,他的一些小诗也不乏这样的灵气,《月下独酌》(其一,下同)便是这簇浪花中的一朵。
  这首诗(包括组诗中的另外三首),是诗人在长安做翰林供奉期间所写的抒怀之作。天宝元年,李白在友人的推荐下奉诏入京做了翰林供奉,直到三年后被“优诏罢遣”。这时的李白,表面看来很受皇帝器重,扬眉吐气,荣耀无比,但实际上他是被当作御用文人供人驱遣的:在皇帝身边写点华丽的新词,点缀一下升平,给宫廷增添一些乐趣,正所谓“但假其名,而无所职”。李白天才旷达,为人傲岸不羁,一生“不屈己,不干人”,曾有过“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抱负,以及“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的美好愿望,但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对他来说,无异于一次沉重的打击和无情的摧残,并预示着这位天才诗人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此时他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李白毕竟是李白,他是诗仙,也是酒仙,更是一位豪放豁达之人,无论怎样的挫折他都能从容应对,无论多大的打击都不会把他击倒,《月下独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在一个花香四溢的季节,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诗人带着一丝工作上的疲惫,一份人生的失落,更带着一壶老酒,然后在花团锦簇中自酌自饮。一个人饮酒怎么能尽兴呢?这时诗人想到了天上的明月:把明月邀下,连同多年来与自己不弃不离的影子,三个人一起岂不热闹。但是月亮和影子又怎么懂得饮酒呢?不要紧,要它们暂时陪伴而已,及时行乐,不要辜负这大好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三人盛宴”开始了,不用说,诗人成了当然的主角。他载歌载舞,月亮和影子也紧紧追随在他的左右。从此他们醒时同饮同乐,醉时各自离去,不仅希望结成忘情的朋友,同时还把下一次的聚会选定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之上。
  乍读此诗,你或许会觉得我们的这位诗人太过浪漫与潇洒,以至于有点不靠谱,或者令人感到好笑。但如果细读此诗,你就会觉得诗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隐隐的酸楚甚至凄凉,让你怎么也笑不起来。李白性格豪爽,意气奔放,是个自信而又刚强的人,一有人生块垒他便以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方式加以排遣,绝不会以“弱”示人。这就是李白,我们这位可敬的诗人。读懂了李白,也才有可能读懂他的诗作,从而读懂此篇。因此要鉴赏本诗首先就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认识“明月”和“酒”这两个意象在诗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二是认真探究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两个意象作为有效的载体,然后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吟诵成篇,并把抒情推向高潮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毫无疑问,李白很喜欢酒,可以说酒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交游广泛,应酬频繁,送往迎来,几乎莫不与酒有着极大的关联。他的诗篇中,以酒命名的诗题俯拾皆是,如《对酒》《将进酒》《把酒问月》《对酒忆贺监》《金陵酒肆送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以及《春山醉起言志》《山中与幽人对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等,都无不或直接或间接地透出了酒的影子。不仅如此,他还与一个酿酒老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为其去世写下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的悼亡诗,悲痛地说:“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二人之间的关系和李白的豪饮于此可见一斑。从抒情的动机来看,李白借助于他的杯中之物,一来可以把心中的喜悦之情发挥到极致,二来可以使胸中的种种不快得以化解。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呼儿烹鸡酌美酒,儿童嬉笑牵人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诗人得意时内心世界的表露,在《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则是出于一种极度的失落或愤懑的倾泻,但二者又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所特有的豪爽与率真。当然,《月下独酌》属于后者。
  同样,李白也是很喜欢月的,因为明月皎洁,这是人类纯洁美好品质的象征。李白的字称太白,妹妹叫月圆,孩子的名字干脆就叫明月奴。更有传言,李白曾下水捉月,乔仲常还为此绘有《李白捉月图》,并配有蔡珪的一首题诗。由于喜欢月,诗人对月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赞颂,诸如《初月》《关山月》《雨后望月》《把酒望月》《峨嵋山月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这些传世之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月进行了着力的描绘,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思。一句话,李白对酒与月的喜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这种感情又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喜好来概括,因为这其中有着深层的蕴含甚或难以言状的隐衷。李白天生傲骨,清高脱俗,自然看不惯那些俗人的纷争,庸人的自扰,以及市侩小人对名和利的追逐,更不要说置身其中了。于是诗人就来个“月下独酌”,以此来淡忘当时社会的各种卑微、庸俗与丑恶,借以表达对摆脱社会羁绊、争取自由美好人生的强烈追求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正如蔡珪的题诗所说:“寒江觅得钓鱼船,月影江心月在天。世人不能容此老,画图常看水中仙。”可以看出《月下独酌》这首诗,感情饱满而真挚,格调热烈而奔放,其中虽不免有消极的成分,但消极之中却又不乏进取,感叹而不感伤,孤寂落寞之中又有几分超然与浪漫。
  要鉴赏本诗,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样几个问题:作品清新自然的艺术特色;诗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历来的评家总是以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评价其诗歌语言特色的至理名言。其实不仅仅在语言上,就是在其诗作的环境设置、意象的组合、联想与想象的运用和感情的抒发上,这种特色都有较充分的体现。比方说,此诗读罢会给人留下行云流水、微风拂过水面般的感觉,它的形成是那样的自然与熨帖,似顺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痕迹。不可否认,这其中有语言的因素,但它又绝非单纯的语言问题。另外,在本诗的字里行间,浓郁的浪漫主色彩更是无庸置疑。花前月下漫步,已是很够浪漫了,但那多半是情侣们的浪漫;花前月下饮酒,那是文人们的浪漫,一般诗人都能做得到;假如与明月相邀,与影共舞,那定然是李白特有的浪漫;至于要以无边的宇宙为背景,将下一次的饮宴设定在遥远的太空,让浪漫的境界达到一个至极的高度,那这人更非李白莫属了。不难看出,自然的联想和想象是本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诗人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人生最高追求,由“花”而“春”,由“酒”而“歌”,而“舞”,然后再由“月下”到“云汉”,从而把浪漫主义表现手段推向颠峰,为淋漓尽致地抒发那种喷薄而出的浪漫主义激情蓄势。在李白的整个诗作中,《月下独酌》尽管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篇,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李白“才气奔放,兴到笔随”;沈德潜《说诗晬语》这样形容:“太白落想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舒卷,从风变灭。”评价极为中肯而确当,它生动地说明了诗人卓越不凡的诗才,豪放飘逸的诗风,更形象地反映出诗中那化解不开的浪漫主义情结。这样高度的赞誉只适用于李白其人其诗,因为李白那样的诗才、诗风只属于他自己,别人无法与其分享。
  
  参考文献:
  1.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王瑶,李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版。
  4.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张朝学,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李白《月下独酌》的浪漫主义情结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