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98

[ 任 远 文选 ]   

《山居秋暝》的诗画之美

◇ 任 远

  “诗画一律”是古代诗论家、画论家的著名观点。这是因为诗在内容上很多都是写景、咏物,从而极易呈现出与画相关联的描述性和呈现性的特点。郭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画的联系描述得非常准确。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王维。苏轼就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特点是:“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下面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行分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里的“空山”二字有四层意思:一是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种“空”是表面意义上的空;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这种“空”是地理位置上的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这种“空”是视觉意义上的空;四是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这种理解包含有禅的意味,这种“空”是心灵意义上的空。一个“空”字包含着多重解读,给学生无限的想象与联想。在这想象与联想中,美自然而然地就渗透了进来。
  接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此处的“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有静有动,着一表现动态的“流”字,与上文表现静态的“照”字形成呼应,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下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先写“竹喧”、“莲动”,再写造成这种状态的施动的主体“浣女”、“渔舟”,更加富有诗意,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高洁情趣的表达。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的,它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由四个方面的景物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它们是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袁行霈指出:“王维诗中的画,则是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他的诗既传达出山水的形貌特征,又体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抒写了主观的情趣。正像他的绘画能够入神一样,他诗中的画意也是富有神韵和气象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这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画之美,我认为一是可以找出与该诗相配合的绘画作品进行讲解,以增强美感的直观性;二是借鉴蒙太奇理论,通过表层结构分析诗的深层蕴含和美感。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其中每一句都有两个镜头:竹喧,浣女归(第一句);莲动,渔舟下(第二句)。按原诗的顺序组接,意思是:先听到竹林喧哗,然后才出现洗衣归来的姑娘;先看到莲叶晃动,然后才出现慢慢行进的渔船。这时镜头首先对准的是竹林和莲叶,即使竹林因浣女归而喧,莲叶因渔舟下而动,但也只是一时喧嚣,而后便安静下来,所以它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如果我们将每句中的两个镜头互调,改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虽然也还是这几个镜头,但它所表现的意境却完全变味了——由于镜头始终跟随的是喧笑的浣女和划动的渔舟,而竹林和莲叶成为附带之笔,因此它表现了一种热闹的情景,变得具有动感了。
  当然,至于采用哪种镜头来表现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这种运用蒙太奇的镜头手法来表现诗歌画面的教学理论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也的确是能够更好地进行美育渗透的方式之一。
  
  任远,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教师。

《山居秋暝》的诗画之美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