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词。像诗一样,词源于民间,这些民间词洋溢着清新淳朴的泥土芳香,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大量文人的染指,词成为一种固定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变得质轻径狭,风格隐晦、语言华靡,逐步成为人们遣兴娱宾的工具,最早出现的文人词——花间派就明显带有这种特点。唯有韦庄,能够来自花间而又出于花间,其大部分作品能够摆脱花间词人那种香艳秾丽的艺术风格,一反花间派词人应歌而制、无病呻吟的习气,以其清新明丽的语言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以淡语写真情,不管是对故国家园的思念,还是对亲友佳人的怀想,甚至对女性的心理描摹无不带有个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抒写得朴实生动、真切感人。
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充满感伤的情调
韦庄本长安杜陵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曾在江南一带漂泊。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近花甲的韦庄才进士及第。乾宁四年(897),他曾奉使入蜀见西川节度使王建。一生落魄的韦庄入蜀后,深受王建重用。907年唐亡,王建自立为帝,韦庄因创建开国制度之功于908年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然而,仕途的顺利、官职的上升并没有消除词人心中对故乡的忧念、牵挂之情,入蜀后对故国家园的眷恋,始终是他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在入蜀后的许多词中作者表达了这种情感。如《归国遥》: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早晚得同归去,恨无双翠羽。
词中抒发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以及漂泊他乡的孤独之感。他的《清平乐》也抒写了这样的情感,且看一下第二首: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俞陛云《五代词选释》评道:“此录其次章也。其首章云‘故国音书隔’,又云‘驻马西望销魂’,知此章亦思唐之意。其言悔结同心,倚栏深思者,身仕霸朝,欲退不可,徒费深思,迨梦觉而风琴触绪,斜月在窗,写来悲楚欲绝。”韦庄的这些词集中表现了他的故乡、故国之思,以及思念故乡而又难以归返的惆怅。刘熙载说韦词“留连光景,惆怅自怜”,正是指出其词中所蕴含的浓郁的流落情怀。
最能表现韦庄对故国家园之思的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五首《菩萨蛮》。现举两首为例: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这两首诗都极言江南之乐,但角度不同。前者由他人之口道江南之美,叶嘉莹先生认为这是借江南的景色之美、生活之美、人物之美来写“游子的故乡之思,则未尝或忘也”。诚然,作者把江南描绘得越美,也便把他的乡思表现得越充分。景愈美而情愈悲,作者用的正是传统的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结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有家不得归,只能漂泊异乡的无奈与凄凉,充满感伤的情调。后者由自己回忆江南之乐。由“忆”字可知词人年已高,心已老。结句“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有一种斩钉截铁之决心,同时也隐忍着咬牙切齿之苦状。明明难以忘怀故土,却要赌咒发誓,白头不归,这正是词人的隐痛所在。当时中原动荡、生灵涂炭,词人欲回而不得回(或不愿回,不忍回),所以宁以决绝之语以坚己之心。这种抒情的方式,使词的情蕴深沉,具有极大的感人力量。
二.对亲友佳人的怀想感情深挚、真切动人
韦庄生于晚唐五代时,封建政权频繁更替,战乱频仍,他坎坷一生,晚年虽富贵,却仅是短短几年时间。长期的浪迹他乡,宦游江南,他的词除了对家国故园的怀念,还有对亲友佳人的思念。另外,他长期去国离乡,在封建统治者手下讨生活,自己的亲友爱人未必能时时保全,这时他往往通过词作抒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同样感情真挚,朴实动人。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两首词记述了一次别后的梦境,表现其分别时的留恋和别后的凄凉。词的语言清新明丽,朴实生动,鲜明地抒写相思之真挚。“魂断”、“梦随”,情牵意萦,真切动人;“半羞”、“半喜”,“欲去”“依依”,梦中人复杂的情绪跃然纸上,两词皆不见曲笔,也不假修饰,只是一味“本色当行”,老老实实,明明白白地道出心中一段相思的悲痛,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作者亲历的一段真实的感情。又如《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沈雄《古今词话》:韦庄为蜀王所羁。庄有爱姬,姿色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托言教授宫人,强夺之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浣溪沙》诸词,情意凄怨。这首词写怀人,却不专写自己之情,还推己及人,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句,一句叠用两个动词,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使词的情致曲折多变,句法新颖。结句“几时携手入长安”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与梦想,最真挚的爱和美却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毁,从中也就更能体会到悲剧的意味了。他如《归国遥》(金翡翠)中所表达的相忆又相愧,泪珠难远寄的深情;《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中所写隔音尘、见无因、流寓异乡的痛苦,都由对故人的思念而引发,都是词人内心伤感之情的直接抒发,使人觉得就是词人在抒写自己的一段往事,真切而生动。明代的汤显祖对后一首词的评论:“情景逼真,自与寻常艳语不同。”
三.对女性的心理描摹朴实自然、细腻逼真
作为一个花间词人,韦庄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词人的影响,创作一些描写女子闺阁生活或情状的作品,但是他的这些作品大多重在心理情感的直接呈露,对细节动作的捕捉或情景交融,或渲染气氛。语言清新活泼,朴实自然,因而在表情达意上非常细腻、含蓄。如《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女子对于爱情大胆的呐喊,“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铮铮誓言,读来荡气回肠,她那青春的热情与奔放也都跃然于纸上。论者多从该词语意决绝称赞其妙,其实最大的特点还是作者善于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作者通过内心活动来刻画这个女子的爱情追求,表现得酣畅淋漓、逼真可爱,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语淡写真情,真实地抒写了女性发自心灵底层的真挚情感。再如《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同样是以女性的视角去写女子,叶嘉莹先生把这种手法称为“双性的结合”,即运用女性的意识和女性的语言来展露女性自己的情感。但是读来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对感情的表达细腻真实,不像花间词牌开创者温庭筠那样,即使反映自己感情的个别句子也显得十分隐晦曲折。
总而言之,由于韦庄经历了漂泊流离的生活,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他抒写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写与亲友佳人的相思离别,写女性的心理感受,无不洋溢着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形成了以淡语写真情的抒情特色。他的这些手法和风格对宋词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林江玲.韦庄词的抒情艺术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1984.1
[4]韦玲娜.情蕴深厚 格调清扬——韦庄词析论[J].广西大学学报.1999.6
[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俞陛云.五代词选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M].岳麓书社.1990
刘风,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与社会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