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7026

[ 殷德中 文选 ]   

囚绿,诠释了爱

◇ 殷德中

  作为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陆蠡,是个铁血汉子,充满豪气,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可他内心深处也有柔软的一面。抗战爆发后一年,他深情怀念一年前暂住北平寓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而写下了散文《囚绿记》。人们赏读这篇散文往往重在品味常春藤的象征内涵——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而忽视了作者也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内心颤动着对美的爱。我们赏析时,也应触及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爱。陆蠡先生以“绿色”为友,在对其感情的变化轨迹中,用囚绿向我们诠释了爱。
  那间寓所狭小、阴暗、炎热,明显不适合居住。可作者毫不犹豫做出留斗室的决定,“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是因为其邂逅了绿——在光线照射下透进的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这是初见其形而萌生的爱。情感战胜了实用的理智。感情上对绿的喜欢轻而易举地击碎了对小屋居住环境恶劣的理智。
  喜欢到赞美,情感在发展着。“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的由衷赞美,正是植根“喜欢”的硕果,乃至“视同至宝”。作者与常春藤为友,在赞绿、赏绿、享爱绿的过程中情感在慢慢滋长,发展成为一种爱。这种由赞美到爱恋,是爱的和谐。“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此时与绿心灵相通,而留恋这些绿色。
  其实,当“爱”出现的时候,必然会伴有自私的内心出现。于是当对绿的爱恋成为一种痴迷的时候,“私”由心生,“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占有的欲望,“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起初这种占有是友善的、美好的,“绿枝,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炽热的爱似乎正常,人对爱的占有内心有一种释然。这是爱的常态。陆蠡先生自然也不能免俗,“囚系住它,来怖过于抑郁的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占有欲易长难消,渐渐趋于一种偏执,对爱的病态是其驱动力,最终理智决堤,爱成了一种伤害。“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瘦弱,变成娇弱,好似病了的孩子。”恻隐之心使他觉得病损的绿可怜,“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屋内;我渐渐为着病损的枝叶可怜……”变态的心又使他恼怒,绿的固执和不亲热,使魔念在心中生长,仍旧不想放走它,反而折磨它,这是爱的扭曲变态。绿不再是友人,不再是爱的人,而是敌人,折磨与抗争交锋。
  僵持的爱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外界的触动,灵魂的震撼,最终彻悟,“损绿”其实在“伤己”,永远不能获得真爱,心灵的折磨无法用心灵的自我调控来平复,转而希求用时空的变化来摆脱魔念。于是“临行时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友”,“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住置,向它致以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这是彻悟到的爱的真谛。爱是放手,是为对方祈求幸福,爱是奉献,而不是占有。
  囚绿,诠释了爱的轨迹:萌生——发展(喜欢、赞美)——和谐(美好)——迷恋——占有——折磨——放手——祝福。
  大爱无痕,陆蠡的《囚绿记》用囚绿为我们诠释了爱的真谛,这正体现了血性男儿的心灵深处真实的另一面。
  
  殷德中,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囚绿,诠释了爱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