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76

  

母语负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 高 长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就是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母语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的有利影响,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interference),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正迁移对目的语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会对目的语的学习制造一定程度的障碍。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来自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所以二者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有明显的差异。在英语写作中,我国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主要体现在拼写、词汇使用、句法和语篇上。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着重强调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实用语言能力的人才对高职英语教学显得极为迫切。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规避母语给学生造成的负迁移,是让学生写出地道英语文章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英语写作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和交际手段,英语写作在我国高职英语课堂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听、说、读相比,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相对薄弱。汉语对英语写作造成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拼写错误:根据James (2001: 130)的看法,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往往会犯大小写字母拼写错误和标点书写错误。由于汉语不区分大小写,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也时而忽略大小写字母的区分。例如:
  
  dear leader:
  I’m very happy to see that there is an open in your company. I think, I am qualified for it. the reason are below:….(斜体为大小写错误)
  或者把汉语写作中的标点符号应用到英语写作中,例如:
  Our company is a middle level。 There must have some shortcoming。We face money and funds problems。
  2.词汇使用错误:学生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具体含义的差别理解不深,容易将汉语表达习惯套入英语写作中。例如:
  (1)I show a deep apologize for you here! (应为make an apology)
  (2)I’ d like to join your company where provide us a stage to show ourselves.(应为display our talents)
  在高职英语写作中,词汇上的负迁移较多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两方面。有些学生以为任何一个母语词汇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错误的认识。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的词汇。此外,有些词义即使大体上对应,具体意思也有差别。比如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称“伯父”,“叔叔”,母亲的兄弟称“舅舅”,在英语中只有一个“uncle”与这三个词对应。这种差异表明,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遇到这类词汇时,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学习者往往会困惑,如果不进一步加以区分词义的话就会造成英语写作中词汇的误用。
  此外,在词汇搭配上也会出现负迁移,比如在上述例句(1)中,“show a deep apologize”就是学生根据汉语的“表示深深的歉意”直接翻译而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make an apology”。任何两种语言,词义和词汇搭配都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英汉词汇多进行词义和词汇搭配的比较。
  3.句法错误。例:My course was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I’ve written several articles that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应为were published)
  在高职英语写作中,学生的句式表达常常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和英语按用途和功能都可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英汉句法大体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主、谓、宾、定、状、补,作用基本相同,但英汉两种语言又都有各自的特征。汉语语法的突出特点是隐含性,即词性与词形无关,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易辨别,时态语态及语气包含在句子中,没有明显的符号标记。此外,汉语强调意义,不太强调句子结构,许多句子没有主语或主语不明显。还有,汉语词序比较固定,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
  英语语法的特点是外显性,词性可通过词形辨别,并且时态语态和语气都很明显。此外,英语句子强调句子结构,大多数句子不能缺少主语和谓语。还有,英语丰富的形态变化决定了其词序的灵活性。通过对这两种语法的对照、比较来了解英汉句式的特点,学习者对英语语法才会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尽量避免在写作中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4. 语篇结构问题。受汉语写作思维模式的负迁移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篇章结构大多为“圈形”—在表达作者观点之前往往先安排大量的相关陈述。然而地道的英语写作却应该是“线形”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地抛出作者的观点,之后的陈述都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一般来讲,英语文章每段的开头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语篇的影响和我国高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Samovar和Porter的理解(2000:59),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代发展承继下来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制度、宗教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历史积淀”。Fincchiaro(1964)认为,语言是一个无序的声音符号系统,人们有了语言就可以和同一个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熟悉这种文化背景的外来者进行交流。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并非独立存在于真空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形式。美国学者Fries认为语言习得的程度高低依赖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文化教学必须成为语言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陈申,2001)。
  
  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避免汉语负迁移
  
  1.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英汉比较分析。
  一般来说,中国学习者都是在汉语情景中学习英语的,他们无法完全回避汉语思维带来的负迁移。因此为学生比较并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是很有必要的,Byram(1997)认为,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会帮助学习者对两种语言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2.鼓励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
  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大多不习惯直接用英语思维思考。这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在英语写作练习中首先要避免汉语思维方式以及将汉语“草稿”翻译成英语的写作方式,应鼓励学生尽量以英语思维思考及写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思维方式多加练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犯错误也不要紧。
  3.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
  关于语言发展,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互动学派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外界输入与内化过程的综合结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语言环境(刺激和反馈)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语言——通过信息的理解或者是接收可理解的信息输入。”(Krashen, 1985)尽管对于语言输入的理论各派观点皆不同,语言输入决定语言输出这种观点却被广泛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避免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和发展英语写作中的英语思维模式。
  4.英语写作中的范例教学。
  大部分学生对于英汉写作的不同其实多少有所察觉,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困扰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采用范例教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寻找文章体裁和文章内容相近的范文,和学生将要开始写作的题目进行对比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范文的特点,还有范文和形似体裁及内容的汉语写作明显不同的地方,这样跨文化知识就自然地加进了写作教学中,学生不仅对这种教学印象深刻而且能够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三.结语
  
  母语负迁移是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必然现象,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写作中拼写、词汇、句法、语篇乃至文化思维模式几个方面的比较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者便能很好地认识到英语写作的本质,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Byram, Michael. 1997. Teaching and Acc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Cohen, A. D. 1998.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Finocchiaro, Mary. 1964.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James, C.(2001)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 Longman,1985.
  Samovar, L.A., R. E. Porter and L.A. Stefani.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22.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高长,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母语负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