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都在努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在上课、听课过程中不时地发现教师投入的状态、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们的反应、收获并不成正比,有时站在课堂上,面对着学生无动于衷的神情,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于是便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皮层,创设出良好的思维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以求一种高效、和谐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打开学生心灵的这扇窗户,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段时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调动情感效应
语文学科以其人文性的特点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有效地激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上课伊始,就播放《懂你》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用母子深情打动学生,将学生带入温馨感人的母爱情境中,由学生动容的表情,看得出学生已经被感染了。在理解课文的结尾时,又截取了电影《没事偷着乐》中儿子背着母亲爬陡坡的一组画面,教师不失时机地深情加以解说,不少同学还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与电影、课文中的母子深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创设这样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主题,而且让学生在感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
融洽的课堂氛围还来自于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以真诚的微笑,关爱的目光,给课堂定下愉快的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激励作为动力,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用尊重营造出信任的课堂氛围。
二.引导自主思考
沉寂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巧引妙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愤悱”状态,以此激发学生寻幽探胜的情趣。具体地说,首先要精心设问,激活学生思考。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提供机会,使学生的生成问题有机会展示。哪怕是学生的错误,教师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并机智地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通过一番巧引妙导或者激烈的辩论,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使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最后要巧设悬念,引发学生质疑、辨析的兴致,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心预设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又要关注课堂中随时生成的东西,冷静思考,及时引导。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生合作互动竞争的机会,打破课堂单向传播的单调格局,使彼此间的交往密切起来,学习《威尼斯商人》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犹太人夏洛克究竟值不值得同情?有的认为从坚持“割一磅肉”就可看出夏洛克是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家伙;有的认为夏洛克只是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比起那些所谓的基督徒的行径,它更值得人们同情;有的认为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婪残酷的高利贷者;有的认为他这样一个向来深受压迫的人表现出这样的勇气是十分可贵的;有的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受尽歧视磨难的民族的缩影;有的认为早就应该为犹太人呐喊了,西方人鼓吹人文主义,鼓吹文明,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从贩卖黑奴,到灭绝犹太人,其罪恶罄竹难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时间课堂上涌动着辩论的气息,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火花。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不再是对学生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一种漠视与浪费。它增大了思想交流的频率和面积,激活了参与热情,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积极的状态,产生了思维碰撞,课堂自然也就被激活了。
三.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设创新求异的机会,或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或引导学生就课文描述的空白处展开想象;或拿起画笔进行创作;或引导学生给课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或引导学生就课文疑惑处进行创造性的驳问,捕捉学生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以此作契机,调动全班积极参与。如教学九下的戏剧单元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项练习:不增删字数,将杜牧的小诗《清明》改写成戏剧样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致立即被激起来了,思维瞬间被打开,课堂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景象。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首先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的“变”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讲到这里,有学生提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生活……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我首先赞扬这位同学勇于表达个人感受,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顿时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接下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无法掌控命运的辛酸,认识到小说主题的多维性。这样以来,小说结尾的虚写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下也异彩纷呈。
四.借助声像媒体
新教材一改过去那种纯理性的结论性的知识建构,而在新知的导入时常常呈现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其目的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情绪的卷入,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调动学生的已知去掌握未知,利用学生的已能去掌握未能。这样一来,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方面即可充分发挥作用。
语文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画面和朗诵,往往能冲击学生平滞的思维状态。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优势,利用图示、投影、声乐等增强刺激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形象而可感的具体情境中认识教材,思维临界点在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而不知不觉地突破了。学习《蒹葭》一诗,学生看到的是秋天河边苍苍的芦苇,听到的是婉转悠扬的古筝和老师诗情的解说:“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她又像一位衣香鬓影的女子从古代,从《诗经》,涉水而来”。这样一来,化朦胧难懂为诗情画意,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诗歌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的“心灵”活动,指导学生用心灵意会,藉以捕捉诗歌意境中的画面美与情感美。在设计《蒹葭》的课件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芦苇的图片、flash画面,再从中挑选出与诗的意境相符的画面,配上精美的文字,在动情处,插播琼瑶女士改写的《在水一方》歌曲,唯美的画面与旋律又引起了学生情感上极大的共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熏陶感染,定能让学生乐于表述心中的“哈姆雷特”,激活学生心智,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培养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
张花,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