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7020

[ 陈玉绿 文选 ]   

人教版教材指误二例

◇ 陈玉绿

  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五课第二节《复句和关联词》中,第84页,编者说明复句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时,举了两段文字为例,其中对第一段文字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原文如下:
  倒置因果 转折
  ①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②虽然已经 45岁,|||③却偏爱当个老来俏,
  解说 并列 并列
  ||||④小鞋上仍要绣花,||||||⑤裤腿上仍要镶边,|||||⑥顶门上的头发脱光
  因果 转折 因果
  了,||||||⑦用黑手帕盖起来,|⑧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⑨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编者认为前一个第二层的关系是“倒置因果”,似乎不妥。首句说“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第②至第⑦紧接着分析她如何与大家不同,她与大家不同在哪里,作者着重写的是她“和大家不同”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分析她“和大家不同”的原因(如果要分析原因,应该更多地从心理层面去阐释),因此,这一层的关系应该是“解说”,而不是“倒置因果”。
  ④至⑦四个分句单独进行划分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关系:
  并列 并列 因果
  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
  根据文意,在小鞋上绣花,在裤腿上镶边,在顶门上盖黑手帕,这三者应该是并列关系,原文对第⑤句的结构关系分析是正确的,然而层次标错了,应该是“|||||”,即第五层,这大概是编者的疏忽导致的失误。
  本课的课后练习“小试身手”第二题第3小题,教师用书上给出的答案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题要求分析复句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教师用书的编者作这样的分析:
  转折 并列 连贯
  ①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②然而应酬很从容,||③说话也能干,|||
  连贯 因果
  ④寒暄之后,就陪罪,||||⑤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⑥因为开
  并列 因果
  春事务忙,|||||||⑦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⑧人手不够了。
  第一层没有问题,从全句来看,前后构成转折关系,“然而”一词管到句末。
  第三层有费解之处。“说话也能干”如何与“寒暄之后,就陪罪”构成“连贯”的关系呢?“说话也能干”并不是“那女人”的一个动作或行为,它与“应酬很从容”一样,是作者对“那女人”的评价性描述,并不能跟“陪罪”这样的动词构成前后相承的连贯关系。可见,把这一层的关系定为“连贯”是不妥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其实源于第二层的划分,第二层的错误导致其它问题的发生。
  编者显然认为“应酬很从容”一句独立于“说话也能干”之后的所有内容,两者构成并列关系。但我以为,后文的“寒暄”与“陪罪”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说话”,“寒暄之后”从结构上看,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然而“寒暄”也是“那女人”的一个行为,它与“陪罪”正是“应酬”的内容,不然的话,一个山里女人来到鲁镇的地主家里,非亲非故,还能有什么应酬呢?“寒暄之后,就陪罪”,这正是那女人“应酬很从容”之处,“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这一句,以及其后的内容,才与“说话也能干”相对应。“应酬很从容”与“说话很能干”这两个并举的短句,是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从容”与“能干”共同表达了一个信息,后文是对它们二者的集体阐释。
  依我之见,这个复句的结构层次应该这样划分。
  转折(第一层) 并列 (第三层)
  ①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②然而应酬很从容,|||③说话也能干,
  解说(第二层) 连贯(第三层) 因果(第四层)
  ||④寒暄之后,就陪罪,|||⑤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⑥因为
  并列(第六层) 因果(第五层)
  开春事务忙,||||||⑦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⑧人手不够了。
  “寒暄之后”后面的文字,是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的解说。“从容”与“能干”表现在哪里?——“寒暄”与“陪罪”。“寒暄”可视为“应酬”的一种具体表达,而“陪罪”则对应着“说话”,“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开始的叙述正是“说话”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里就包含着“陪罪”这样的信息。上述的层次划分,很好地解释了文章的含义。
  
  陈玉绿,教师,现居浙江苍南。

人教版教材指误二例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