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58

[ 齐占海 文选 ]   

教师课堂语言小议

◇ 齐占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心灵的工具;而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递信息、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电教设备的发展,很多教师把如何上好一节课集中放在了教学的程序设计和多媒体的使用上,而忽视了对课堂语言的斟酌和艺术追求。在多次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中,学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老师上课太闷;太啰嗦;声音太小;我们听不懂他(她)在说什么;听他(她)的课我就想睡觉等;甚至有的联名要换老师……
  严酷的现实告示我们,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以语言为主体的艺术,任何新手段、新做法只有被植入到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这片沃土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一下教师课堂语言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语言的呈现要简短、灵活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人以为只有多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不然,在多媒体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很多教师同样被学生所爱戴,几十年后回忆起来时仍然赞不绝口:他(她)语言诙谐、表情幽默,我们班都喜欢他(她)的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通过媒体已渐渐“入侵”,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不要再用沉闷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要做到教师语言的有趣,教师本人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情感条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所从教的学科;热爱正在面对着你的学生。二是素质条件: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泛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情趣,能灵活地将身边的事物或媒体得到的信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站在教学这个舞台上要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善于在本来无趣的内容中找到笑料插入点;要有临场发挥的灵感;有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
  课堂上有趣的语言可以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给新班级上第一堂课。他开始做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姓缪…”这时,不知哪位同学突然学了一声猫叫“喵—”课堂哄然。这位老师笑着说说:“谢谢提前夸奖,从今天起咱们一起学习,过一段时间后你们再来评价我‘是妙还是不妙’。”顿时,课堂气氛马上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和谐起来。
  我们赞叹这位缪老师的机智,没有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发火;相反是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恰当地插入诙谐与幽默,将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转变为师生和谐学习的课堂。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位老师对学生的挚爱,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必定会得到学生同样的回报和敬仰。
  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插入一个笑料,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身心疲惫。例如在一节物理课上,老师读一道题:小强的钱包丢在了床下,他想用一个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床下……刚读到这里老师随便自言自语地插入一句:不知这个钱包里有没有钱?用手电筒去照亮不是更简单!?课堂气氛立刻由沉闷变得轻松,老师立刻转回到本题的学习。
  如果一节课中能出现几次这样的欢笑,整个课堂的效果、学生对该学科的热情将截然不同。虽然学生在这不足1分钟的时间内没有学习知识,但产生的效果比枯燥的10分钟讲课效果要更好,因此本人特别推崇这样的“1分钟题外话”。当然,教师要有引发有控制,做到引而不乱,适可而止,不能越扯越远冲击教学。
  
  二.生活化语言的呈现要利落、规范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笔者的体会是:用平和、交流的语言可以彼此沟通情感,实现师生心灵的零距离,便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也是当今学生最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
  鲁迅在讲课时,用到了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样一个事例,此事例的选取和表述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语言的并没有因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而发生转变,仍然用75分贝以上的“大油门”轰,似乎是觉得声音大就表示有激情,就能唤起更多的学生来学习,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响度平平,从前到后似乎是在背书,没有任何起伏变化。学生、教师成了完全独立的个体,教师在背知识,学生似乎是在听知识,其实没过多久很多同学就被“催眠”趴在了课桌上。
  生活化的语言是说教师的语气平和、自然,具有商讨性。绝不是说语言可以不做规范,可以随意。国家对教师的普通话已经定出了相当的标准,但并不是说拿到了普通话合格证的教师其普通话就真的合格了。在课堂中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到处可见,学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还有的教师在用方言上课。一些教师的口头语特别严重,“啊”“呀”“是不是”“对不对”等每几句话就出现一次,一节课要出现几十次,令人心烦!无效问话太多,自问自答,且重复后半句。例如:(问)下面我们就来什么呀?(自答)解一下这个题,(重复)唉解一下这个题。也有的教师不是经心设计问题,而是随便想出来一个问题就提问,并且是走到下面站在该同学面前听回答,一个几十人的课堂变成了两个人的课堂,其他同学放在一边不理,显得特别无奈和无聊。
  
  三.肢体性语言的呈现要真诚、含蓄
  
  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来补充口语的不足。肢体语言的良好运用,其产生的效果有时比口头语言更含蓄;给人的感觉更真诚。
  在讲述《俗世奇人·泥人张》一课中,有同学对“一个泥团砍过去”这句话不太理解,泥团怎么能砍呢?这时老师用略有感悟的语言自语道:是啊,泥团比较软,用“扔”和“甩”好象更合适。接下来教师又紧皱眉头,似乎对自己的想法不敢肯定;对文中的用法疑惑不解。又用真诚期待的眼光看了一眼全班的学生,似乎是在说谁能帮我解决这个困惑。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开始了议论:用“砍”字说明力度比较大;用“砍”字说明主人公当时很气愤;“砍”字说明扔的又快又准……。教师这才“恍然大悟”,并深有感触地强调,看来一个“砍”蕴含着这么多含义,咬文嚼字、品读揣摩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当然,在肢体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切勿过于张扬,给人以张牙舞爪的感觉;更不要重复着某一个动作几十次,令人心烦。要恰到好处,动作自然、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经实验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人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面部表情。可见,肢体语言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手势、一个走步、一个眼神、点点头、摇摇头、沉思、一声叹气等都在传递无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沟通和交流,师生间水乳交融,真正体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快乐!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对本学科的喜爱程度和学习效果,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打磨和艺术追求成为缤纷教坛常开不败的奇花异葩。
  
  参考文献:
  周建设 《教学语言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耿平 《教学应变的语用策略》,《辽宁师专学报》,2007年第5期。
  
  齐占海,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教师课堂语言小议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