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教育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焦点,无数次出现在风云际会的舞台上,扮演着意义非凡的角色。而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又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主题,因为道德教育面对的是心灵,而最终收获的是受教育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许正是基于德育的本质,从古至今,我们提倡并不断地完善德育,我们思考并锲而不舍地挖掘德育,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德育的价值最大化,也为了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人性化,更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所有阶层对无数正处于教育体系中的孩子所经历的教育感觉由衷的欣慰和敬佩。
但是值得关注和反思的是,中国当下所呈现的教育现状是严峻的,尤其是在德育提倡了很久的今天,教育界是否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总结和评析,这步步提升的教学质量背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否真如理想中那样值得骄傲?笔者认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中学德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结合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之后,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希望能给中学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
过去,中国有相当规模的学校不注意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新形势下德育出现的新特点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德育模式,而是盲目照搬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信奉“美德即知识”的观念,过于强调知性德育。[1]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过于夸大知识的道德教育,而根本性忽视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将课本知识的传授作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导致道德教育片面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也过于简单,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今天,当教育者认识到德育的内容和更加丰富的形式之后,德育的意义才得以充分的体现,秉承着“生活即德育”的理念,更多的学校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入进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其强调的德育是贯穿于一个人生命和生活全过程的心灵和美德的教育。
而在这一系列崭新的德育工作中,另一个严重的问题突显出来,那就是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低、甚至严重限制了德育更长远的发展,有一个严峻的现实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德育工作的起点和条件并不高,似乎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就可以胜任,还有不少教师认为班主任就可以完成德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可以说,这样的心理和管理思维在德育兴起的初期是可以被采纳的,但是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化,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德育工作者正是因为不具备专业化的素质和修养,所以不能将德育工作做得深入人心。笔者认为,在对知识专业化有高度要求的今天,德育工作者要在具备极大的传统魅力之外更要精通并能熟练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知识。此外,结合专业化的技能,他们同时还需要具有钻研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但可以将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活动紧密、科学地联系起来,甚至可以形成德育的一种严谨、完整的艺术,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二.注重德育的校外影响
笔者认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还应该注重德育的校外环境和其所带来的影响,在研究和完整评析校外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案,达到各渠道的良好配合,从而使德育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其先进性。
这一策略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其一,借助社会生活丰富校园德育内容。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但教学者和学生却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那么,我们的德育就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只做肤浅的空谈。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社会内容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和生动我们的德育内容。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奥运会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万众一心的大爱及团结的精神。又如今天发生在云南,牵动无数国民爱国之心的干旱,都可以作为中学德育的内容,教育者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引用这些教学范例,掀起学生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指导他们用正确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将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爱人思想充分融入到学生的自我体验之中。
其二,借助社会信息传播手段来拓展德育方式。当今时代,网络凭借其便捷和高速率已经跻身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它的出现也带来了对传统教育手段的革新理念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分析其弊端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发掘其对德育工作的完善方面的功用。比如,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无疑是一个创新,学生在与网络世界联通的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善自我的道德情操。当然,网络德育的过程必须是严谨并积极向上的,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全力的配合与帮助,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美好的环境。
其三,校内的德育教学应该建立在一定社会服务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同样,教育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独立存在,过去所提倡的智育是给整个社会培养足够的专业型人才而忽略了教育的社会依存性,但我们所要塑造的不仅仅是“人上人”,而是更多的身心健康并且愿意为社会倾其所有贡献自我力量的“人中人”,其实这也是德育的本质目的,那么基于德育这样的目的,基础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抽象,更不能形而上地空谈道德理论。学校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社会,思考如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更多的社会服务活动中获取宝贵的个人体验。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可以考虑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应该是利大于弊。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已经成为德育的过去式。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是如何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注入道德教育的精髓。那么要想真正地将德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创立良好的课外活动体系,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考试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道德教育为专业的学习让位,一切为“应试”服务,那显然是没有前瞻性的一种态度和做法。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鼓励教师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班会和讨论活动,掌握并及时地调整道德教育的方向及力度。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起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平台,随时取得道德教育成果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与帮助。
其次,大力开展校内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作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种媒介,可以给德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并充分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同时,良好的学术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欲,让他们在最大程度的快乐和放松当中思考和完善自己学习与生活的结构。这里所提倡的学术活动不仅是简单的学科竞赛,更是风格各异,兼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学术活动,比如演讲、辩论、表演、发明创造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将学生和德育工作者从繁重压抑的氛围中解放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不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尝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主客观的困难很多,前方的道路也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坎坷。但是我们应该坚信,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德育工作,切实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就不能真正意义上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汪凤炎,著《德化的生活》,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马克思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民出版社2000版。
王鹏家,教师,现居山东昌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