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7005

  

孔子思想的当下解读

◇ 杜 金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无家可归。这句话揭示现代人迷失了价值方向,精神空虚,灵魂无所归依。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仅拯救了中国人的灵魂,扫除了俗世的尘埃,而且将拯救全人类的灵魂,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四”时期,人们拘于时代的需求,提出打倒“孔家店”,为革命制造舆论,并非彻底否定儒家思想。试想,儒家思想能让中国繁荣几千年,领先世界两千多年,自有其合理之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一个行为是有高贵的或者有德行的个体做出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高贵的或者好的。也就是说,一个有德行的人的是能够看到或者察觉到在特定情况下什么行动是善的、好的或正确的。孔子积极践行的一生就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一.现世实用理性的践行者
  
  人生在世,首要的是处理好怎样活的问题。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来世,只有中国的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强调珍惜现世,方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道理还没弄明白,又怎么能明白死呢?当然,人要想精彩地活在当世,是需要一点敬畏思想的。佛教和基督教,都让人们心有戒惕,唯恐死后堕入地狱,活着的时候心存顾虑,不敢为所欲为。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人似乎丧失了敬畏之心,恣肆放纵,为所欲为。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缺失宗教,也有人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也有人说让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宗教。其实孔子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言。”畏者,戒之至而亦敬之深也。敬畏在心,尤敬重于具体外在之当敬者,此三畏者,不亦智慧之人立身处世之戒条吗?
  孔门弟子也提出很好的现世践行敬畏法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当人们丧在其礼,祭尽其诚,人的族类自觉意识就形成了。人活着是先祖生命河流的延续,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敬畏意识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国骂骂的就是祖宗十八代,很多人不敢犯罪,怕的就是死后不能入祖坟。这在中国封建社会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很多人为光宗耀祖而活着,洁身自好。时至今天,死后火葬,又有几人家中设有祖宗牌位?成克杰、文强们位居高位,何曾有所畏惧,人之为人,慎矣哉!
  处理好现世的以活在当下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解决现世活着的准则了,孔子给出的良方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思想,有多种解释。人们常陷入误区,以为孔学教人为人处世就是教人调和、折中,貌似骑墙。中庸之原理其实不是这样。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知孔子是极力反对那种折中调和的哈巴狗主义的,这和但丁在《神曲》中把那种碌碌无为者放在最凄惨的境地异曲同工。
  中庸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庸就是坚守和谐、妥当的原则行事。“中”在河南话(河南话属中原官话区,其语言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就是行、可以;“庸”,常也,用也。我们普通人日用间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不可易者,和谐的行事原则就是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之用,和为贵。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不强为勉强之事,寻得一个快乐人生。
  
  二.至善人生理想的践行者
  
  我是谁,我为何而生?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解决了活着的现世实用的人生问题,接着就要解决活着的意义了。
  河南大学是一所老校,在她的南大门上,赫然挂着“止于至善”的校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人生境界的定义上,天下所有的悲天悯人哲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歌德曾说,我头顶上空星光灿烂,我心目中道德永恒。在康德的世界里,人类生存之终极目的,就是善。
  但孔子绝不是一个牺牲个性的苦行主义者。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也者,兴人心智,沁人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娱人于美妙之境。“成于乐”者,雅乐之音与人心智相和,潜移默化之中身心和谐矣,善心备焉。孔子倡导的是乐观的乐感文化,开启国人乐观主义情怀。学习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事是快乐的,求仁是快乐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孔子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空灵,为腹不为目。致虚极方可守静笃,淡然方可独于神明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人活着因精神而高贵,因灵魂而快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啊,一个人不会因物质丰富而快乐,也不会因物质匮乏而不快乐,关键在于个人人心的定位,自我价值的定位。当然,孔子并不完全否定物质财富,只不过不去刻意追求罢了。
  精神充实,有追求方可常乐。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以至善为最高追求原则,以完善自我为目的,以内圣为人生理想,以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为生活准则也。
  
  三.政治理想的践行者
  
  学而优则仕。“内圣”的一个很大动机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一共同特点,知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诸方面,很少涉猎自然科学。是啊,在那个农业年代,若以科技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恐怕大多数人迷失方向矣,就算是今天,又有几人能在科技方面脱颖而出(姑且不论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当时应是世界领先的,今天的我们强调数理化,急功近利,倒不见领先在何处)?
  在当下的中国,对“官”的理解早已偏离了孔子对“官”的定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很多人做官就是为了官瘾,为了恃强凌弱,或者为了名和利。古之轻辞天子,今之难去乡长,名利作怪罢了。“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康有为理解为,盖人分气于天,凡人类皆同胞,义当救之。君子皇皇从仕,以行其救民之义,发起不忍人之心也。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历数千年而不坠者,与这种做官之理念有关。古之君臣关系犹如今之上下级关系,其原则是义,即公平、正直、奉公守法,不偏袒营私,不欺上瞒下。君子为官,非为名和利,只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人生在世,当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子曰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率先垂范,正己正人。试问今之为官者,几人能够?靠关系、靠贿赂而做官,其做官动机早已变调矣!
  
  四.教育理想的践行者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人生第三大乐事也。教育英才有何乐处,孔子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的弟子已然成才,在弟子那里孔子看到了自己人生理想的美景,乐得归乡,做为一个教育者,哪里还有比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在得意门生那里得以延续、实现而让人更快乐的呢!
  孔子教育学生,君子之学以致其道。“道”也者,孔子亦有诠释,“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也者,乃是修身养性,乃是治国平天下。为己也者,乃完善自我,美化自我,武装自我,充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做一个大境界的自我。
  人生天地间,当燃烧自我,照亮世间,温暖世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不为名和利,只为不愧父母所生,不枉来人世一遭,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自豪地说一声:我来过!
  孔子言传身教,滋养天地万物,开中国读书人积极进取之先河,此后才有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才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才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举楷模。壮哉,孔子!
  真正的宗教精神都是相通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西方人精神迷惘时造出了一个上帝,然后把灵魂交付于他;我们中国人(最起码是中国的读书人)则应把我们的精神皈依孔子思想(适合现代的孔子思想)。但仅仅是建立精神体系,寻找终极根据与信念的信仰灵魂而已,并非像西方的上帝那样。因为,“上帝”不是别人,正是人自身,使人的精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有德性的个体做高贵的或者有德性的事是因为做这件事是高贵的,而不是因为有德性的个人会选择或者已经选择了做这件事才使得做这件事是可贵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孔子,至圣先师,以其积极践行的美德拯救了世人,也成就了自己。
  孔子,用他的智慧开启了人生真谛,用他的积极践行成为万世楷模。孔子,春风化雨,滋润着世间生灵干涸的灵魂;孔子,言传身教,一双大手抚慰着天地苍生迷失的心,让每一位信徒幸福而有尊严的、诗意的活在大地上。
  
  杜金,教师,现居河南上蔡。

孔子思想的当下解读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