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96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 贾 涛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呢?我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应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生活中作文。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拓宽视野,积累感性体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彩的校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1.记录家庭生活的丰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据社会学家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因受到家庭影响而呈现出畸形发展,学习也受到很大影响。“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习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方面,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①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②沟通(成员之间因交流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③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星期六在家里,妈妈说:“对门的小朋友感冒了,你千万不要给她玩。”后来听到对门阿姨的开门声,我就告诉她:“我妈妈不让我跟你们家的小妹妹玩。”妈妈听了狠狠地骂了我。我觉得很难理解这件事。这是一则典型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素材。
  2.观察自然物象的奇妙。
  自然界的景物,一年四季的景物,各有特色,能极大地陶冶性情,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旅游,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奇妙。同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
  3.关注校园生活的多彩。
  小学生在校时间较多,对老师和同学很熟悉,特别是刚入校的低年级同学,还基本不会与同学打交道,因此会产生很多摩擦。这时候老师应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每一件事中既学会人际交往,又学会如何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事进行作文。这样就会有话可说。
  
  二.因势利导,表达真实体验。
  
  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情感乃是文章的生命。小学生作文时也应该写真情实感。老师要细心观察,提炼火候,因势利导。
  1.营造轻松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受任何约束。但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流,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谈对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创设实践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平台。
  老师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采用抢答等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三.精心讲评,提高写作的自信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营养,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所以应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童话故事中培养想象力,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人文素养。
  经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综合运用,学生会首先克服言之无物以及讨厌写作文的感觉,逐步会有轻松写作文的体会。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加强了,也更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贾涛,教师,现居河南周口。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