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57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策略

◇ 张 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呢?
  
  一.加强美读,注重感知美,重视美的熏陶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字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美丽语言。通过美读让学生感受作品音声节奏感,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的情感讲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文情境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教师在上课伊始,首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荷塘的美丽月色,创设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审美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导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美景之中。在拨动学生“美感琴弦”的同时,弹奏出审美教育的乐章。在情感和理智的融融氛围中,语文知识得以内化,审美意义得以升华。需要注意的事项:使用美读法讲解课文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欣赏一些美的词句,或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描写景物美、形象美等表层的欣赏上,而应当结合作者写作的特定时代、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美点,使学生不仅领略美,而且体味美的深层内质,使审美教育不至于成为“花架子”、“空摆设”。
  
  二.营造美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
  
  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画面去发现美、感受美。通过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增加感知度。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荷塘月色》中,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与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与哀愁丝丝相扣,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从中能体会作者对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清幽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总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据自然美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欣赏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启迪睿智。
  
  三.激发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
  
  黑格尔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因此,在审美实践中,教者要摒弃传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抽象思维教学法,努力把学生引入艺术的形象思维,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审美眼光。就课中的文学作品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范文”或“例题”,作为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练习材料。
  这些作品由于审美对象的生动活泼和千姿百态,给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是绚丽多彩、见仁见智的,其中有崇高美、雄壮美(如《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有人性美、人情美(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有清新自然美(如《江南的冬景》《边城》);有朦胧美、典雅美(如《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有诗歌鉴赏中的形式美、音韵美。除此以外,还有喜剧美、悲剧美(如《一个人的遭遇》《红楼梦》《祝福》)。所以在鉴赏《荷塘月色》这类文章中,要抓住文中的朦胧美,并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
  因此,要使学生的审美经验世界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博览“群书”——经过筛选的名著名篇,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知识营养,进一步提高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使鉴赏能力与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张婷,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策略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