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因为汉族以外的55个兄弟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所以习惯上就被称之为“少数民族”。
由此“少数民族”就被定义为,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的自然是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可正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二字,不能真正体现,我们汉族人民对待少数民族人民的真实的兄弟般的情感,而且,容易使少数民族的兄弟们产生误解。
《现代汉语词典》里“少”有两种读音:shǎo、shào。
读shǎo时,①是形容词,数量少(跟“多”相对)。②动词,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③动词,丢,遗失。④动词,亏欠。⑤副词,暂时,稍微。读shào时,①年纪轻(跟“老”相对)。② 少爷。③姓。
从词典的解释里,我们不难发现,“少”字不管是哪种词性、哪种读音,都和缺少、丢失、亏欠、年幼或者不成熟有关。略带贬义,有轻视,看不起的潜台词。
而“少数民族”的这种用法背后的潜台词,跟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实际内涵,显然有很大的冲突。在对待兄弟民族的政策上,我们是何等的宽容大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都没有强制;高考的独木桥上,兄弟民族的考生可以加分;参军、就业都优先;我们的计划生育国策,也极大放宽;甚至个别的兄弟民族都可以配备和使用武器枪支……
很多汉族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少数民族的身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可以有些回旋的从容。
然而,我们的语言中,对他们的称谓,却把这种兄弟般的血肉情意,生生的隔绝开来。肯定的说,每一个兄弟民族的人都不会欣赏“少数”这个略带贬义的词组,即便是汉族人,也希望有一个能够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的词语,来替代它。
“兄弟民族”一词,应运而生。以之替代多年来,在其位,不表其意的“少数民族”四字,真实天降大任,词有应得。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曲《爱我中华》唱遍了大江南北,走红了天山内外,其中最感人的一句,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我们至真至爱的情意,正是在“兄弟民族”一词中得以体现。
建国60年了,且不言台海局势不稳,藏南牵心扯肺,就连内陆的西藏和新疆的部分不明事理的兄弟民族的百姓,也在三股势力的挑唆下,成了不稳定的因素。
斗争和教育固然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由之路,可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让“兄”化解矛盾,把“弟”拉近距离。
中华大地,民族和谐,祖国统一,文化先行。“兄弟民族”取代“少数民族”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高思华,教师,现居河北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