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7011

[ 于艳华 文选 ]   

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之思考

◇ 于艳华

  和谐高效课堂改革的步伐在加快,可语文作业似乎仍是“涛声依旧”。如何改良语文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一个话题。
  方案一:重兴趣,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预习作业
  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效果好的多。比如在构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预习作业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1、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吗?为什么?把你童年时的乐园描绘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童年时的快乐,好吗?2、三味书屋同样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欢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吗?对当时的私塾教育,你有什么看法?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相比,你有什么感慨?3、鲁迅的作品简介:《狗猫鼠》、《父亲的病》等。如果你喜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近这位大作家,吸收其思想、文化精髓。
  确定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又给学生提出要求:1、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2、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3、拿出一定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课”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学生感兴趣,有热情。在他们准备期间,我不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使得预习作业落到实处,又使语文课堂激情澎湃,热情洋溢。
  方案二:重实效,设计灵活多变的能力型作业
  语文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课程,它注重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包含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训练的载体是字词句段篇。对一篇课文来说,其训练点可以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贪多求全,不能每次作业都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应该量少质精,突出训练点,而且形式灵活,以达到练则受益的目的。如学完朱自清的《春》一文,我围绕“修辞方法的运用”去设计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或问答、或填空、或写模仿文;学习《爱莲说》,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荷的描写语句;2、收集摘抄关于荷的故事、荷的文章;3、做一份关于荷的手抄报;4、背诵这篇精美的文章。以上四题,凭兴趣任选其一。
  事实证明,在教师锲而不舍地努力之下,在有的放矢地训练之后,学生的作业都很优秀,学生的双基能力日益提升,特别是他们的手抄报,融文字绘画于一体,让人赞不绝口。
  方案三:重人文,设计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型作业
  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披文入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让学生从厌恶作业到深入地体验作业,从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针对生活中不少学生过于被宠爱被娇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呼来喝去,情感冷漠的现象,在学完六年级上册以“亲情”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请在作业本上写出你最爱的也最爱你的五个人,并一一说出原因。接下来再请他们一一划去这五个人,并告诉他们,划去了,这个人就从你的身边消失了,不存在了。每划去一个人都请他们谈谈感想。我发现有不少孩子眼睛都是红红的,甚至到最后有人哭了起来。通过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之后,不少学生在作业中都重新认识了自己与家人、朋友、老师的关系,体会到他人的存在价值。
  教无定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绝不能做“拿来主义者”,而应根据班级的具体实际、教学内容,编拟适合学生完成,深的学生喜爱的实效性作业。
  
  于艳华,教师,现居山东烟台。

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之思考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