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要求以学生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新课程。宋人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创新,抓住学生这个源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一.读诗作画——巧降知识的难度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对眼前的知识没有丝毫认识时,你的教育会是徒劳的。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们面对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已有点“高不可攀”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就要巧降一下知识的难度。比如诗歌教学,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别,古典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使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谈起诗歌,很多高中生都心生畏惧。
那么怎样降低诗歌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轻松学诗歌呢?这就需要创新。人常说:诗情画意。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写景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的意境美;而中国水墨画的美则在于“画中有诗”。鉴于二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就可以在教授古典诗歌时,要求学生读诗,并画诗。能读出多少,就画出多少。这样把文字跳跃大、理解难度大的诗歌简单化,形象化以后,那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意境也就淡淡而出了。当然,每个学生并不是画家,不要过高要求“画”的质量,只要学生们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把自己心中所感付诸笔端就可以了。
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渐渐对诗歌有兴趣,并能逐步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圣殿,感受古典文化的那份奇美。
二.病句门诊——增加知识的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学习知识也就无从谈起,正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面对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的知识点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枯燥的语法学习,单调的病句练习,曾让许多学生头痛。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建医院、定病情、开处方。
建医院:把病句形象的分成几类。各学习小组派病句方面实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建“科室”。
定病情:进一个“科室”的“病人”,病因还会各不相同,要组织学生精心研究,仔细推敲。
开处方:是指针对每一种病句的病因,写出具体修改法。
课堂上,做病句练习时,可采取记分制,达到一定分数的同学可晋升“专家”,并鼓励他们尽快成为“杂家”,游走在各个“科室”间,遇到那些难度较大的病句则实行“专家会诊”。总之,这一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们学习病句的热情提高,乏味的病句课堂也能充满笑声。
三.对联吟诗——拓宽知识的层面
对联,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张志公先生指出:“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所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就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一缕阳光。
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我就用对联的形式,高度概括文章各段的内容、思路、手法、主旨。针对文章的一、二段拟出上联:
十种比喻、分层推进说明学习会提高、改变有成效。
学生会被这种新颖的形式所吸引,兴趣很高,纷纷研究课文,很快就有了下联:
三个层次、正反对比、论证成功要积累、坚持加专一。
一副对联就带起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且效果极佳。
其实,不仅对联如此,仿经典诗句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故都的秋》主体部分时,为了达到“体会选材的重要性”这一目标,我让学生选取文中景物仿《天净沙·秋思》做一首小令,很快就有佳作出现——“残花飞叶衰蝉,沉云冷雨满院,清街落蕊灰天,枣熟心寒,落寞人在世间。”
毫无疑问,灵活点拨,适时引路,拓宽知识面,学生的智慧之花就会随时绽放。
可以说,语文是一座百花园,语文教学也应像万花筒。只要你善于创新,做个出色的引路人,学生们就一定会领略到沿途最美的风景。
佟立红,教师,现居河北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