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各类学校里,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加上多媒体日益完善的功能,其似乎有一跃为主取代“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趋势。笔者结合自己六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愈来愈觉得,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其实有很多弊病,甚至与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而杂志与网络中利弊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均是折中的观点,所以我在这里大声地呼吁语文教学尽量不要用多媒体,还传统教学模式的正统地位。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三个环节来谈这个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语文教学目的有悖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第一,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所以语文学科不仅要学生学习存在于文字载体中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本身——文字载体;不仅要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作为媒体的语言文字本身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其所包涵的丰富的意蕴远非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比如讲《祝福》,只是让学生阅读一下课文,接着就放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或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情态,而是投影了三两幅图片,情景就烘托了。其实画面所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的细致入微的展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对语言技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推敲”,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味,并努力模仿它,运用它,才能提高自身驽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这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再者教师运行流畅、匀称大方、提按有力、顿挫清晰的粉笔字亦然对学生是一种审美的培养,性情的感染,但是现在教学好像已经将这一块抹杀了,这俨然是教学中的一个失误了。
第二、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语文老师的儒雅的气质,饱满的激情,个性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朗读,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授《〈物种起源〉导言》时,文章传达出的是达尔文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那么从哪里感悟这种态度和精神呢?教学生勾画出“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门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词句让他们认真咀嚼这些词语含义和前后联系等关系,学生会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二十多年方得出的艰辛。由此看到达尔文对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如果课堂上“以机代人”、“以机代教”,教师上课就像已设置好程序的机器,按部就班。使师生交流、渠道不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谈到:“在国外,大学老师不用投影仪而用黑板教学。设备不代表老师,做学问首先是要做人。”因此国外教学过程更多地是增加师生之间的现场交流与对话。教与学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交流与传递,知识只有在教与学的平衡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充实与巩固,只有在师生的和谐关系中才能得以深化与健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存在很多使用误区
第一、使用多媒体会有碍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
教师对语文课本的钻研是头等大事,是教学之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把玩、琢磨教材,对教材要真有个人的独到理解,要真能埋下头搞教学研究,要真能做到对文学作品常读常新。而现在教师们却是忙于搜集、制作多媒体课件,热衷于课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必然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第二、多媒体教学造成学生兴趣迁移。
鲜明的视觉形象,悦耳的伴奏音乐和斑斓的色彩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但这样也会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学生注意的是课件的画面、音乐等非语言、非文学的东西,而脱离了语文的本身。使用多媒体会简化了对文学语言的玩味,或者说它使得文学欣赏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视觉的审美而不再是符号的审美。它使极度浓缩的、蕴含无比丰富的、需要反复咀嚼的、需要极具个性化的再创造的文字语言,变成了明确的、固定的、僵化的、大众化的图像。多媒体教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第三、多媒体会影响教师对课文的讲解。
如果教师把多媒体当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就不可避免地把很多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多媒体的制作和在课堂上的播放操作上。其实教师最拿手的功夫是讲课。讲课,关键在于一个“讲”字,该讲时就要讲;遇到难点还要大讲,特讲,讲得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央视栏目“百家讲坛”深受广大百姓喜爱,不就是一个“讲”吗?
第四、多媒体环境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用多媒体上课,为让课件达到光影和谐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一定的灰暗、柔和的环境,这往往就要在通光处拉上暗色帘布等,其实这很让人憋闷,会造成师生双向交流渠道不畅,教学亲和力降低。课件一放,教师就得忙着点鼠标,仔细搜寻,结果,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诸如体态手势、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就很难派上用场,未免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总结中依然存在问题
第一、多媒体教学不应该成为衡量语文教学好坏的标准。
一个时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成了一种时尚,成了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尺度,甚至成了判定教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的几乎唯一的硬性标准。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反对在语文教学上使用多媒体的。程翔老师称北大附中的60个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但他上语文课却从来不用多媒体。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二、多媒体课件起不到教学反思的作用。
对于教学完成之后的反思总结,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件的出现的问题修改一下,难以保留记忆痕迹,真正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并未留下来,等到将来再用时,这一块的思考深度肯定肤浅。这是不利于教学的研究。相反,教师如果拿出自己的手写教学案例,会非常清晰地记忆起问题根源及思考方法等。所以,多媒体课件是不利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与研究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尽量不用多媒体教学,要正视传统教学的教育作用,不能因为赶时髦而滥用;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是教学手段的必选或主选。如果非要用的话,就要做到在最关键的时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即可。
参考文献:
(1)王晓辉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王正龙 《多媒体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 成才之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年
(3)张青民《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张孝玉,教师,现居河北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