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与婆婆焦母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一对有情人自杀,演绎出一幕人间悲剧,令人可悲可叹。那么她们婆媳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本在哪里?我以为原因如下。
第一,兰芝没有为焦家生育一男半女。纵观《孔雀东南飞》全诗,根本没有提到刘兰芝的儿女半字,这就说明兰芝不能为焦家传宗接代。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使焦仲卿嘴上不说,心里也是十分担忧的,这个问题早晚会提出来,尽管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但焦母就不同了,兰芝嫁入焦家三年多,还没生育,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她必须赶走兰芝,才能为儿子再找一个能传宗接代的妻子。当然,刘兰芝能不能生育也许是焦仲卿的问题,但在落后愚昧的封建社会,人们常常把不能生育的责任都归咎给女性,刘兰芝的悲剧命运就不可避免。
第二,更与婆媳二人的个性有关。刘兰芝的个性太刚烈了,尽管她没什么错误,尽管她品行端正,但是她太讲自尊了。这在课文第二段主动请归就可以看出。“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从这里可知,刘兰芝受不得一点委屈。而且她多才多艺,能干坚强又自尊,受不了婆婆的白眼,她有自知之明。而焦母又太蛮横霸道,独断专行,甚至冷酷无情。这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就可以看出。焦母眼里容不下半点儿沙子,儿媳如此优秀,如此能干,如此有主见,儿子将来岂能驾驭得住她?毕竟自己的儿子太懦弱了,如果她永远不能生育,儿子将来娶个妾来传宗接代也是不可能的。尽管刘兰芝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她必须找一个借口休掉她。刘兰芝今日主动提出遣归正合其心意。另外,焦母也太蛮横霸道。当焦仲卿听说焦母要赶走刘兰芝向焦母求情时,焦母“捶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我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蛮横无礼的焦母根本不给儿子回旋的机会,焦仲卿只得默默退去。而且当焦仲卿得知刘兰芝改嫁无望后,对焦母以死相告时,焦母又哄骗焦仲卿,“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阿母为汝求。”对儿子真是软硬兼施。
第三,门不当,户不对。焦母封建思想太严重,她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家是官宦之家,而刘家是白丁,刘兰芝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这里分明存在瞧不起兰芝家世的成分。如此悬殊的身份地位,也是潜藏的危机。
第四,也许是焦母恋子情结太重。多年守寡的焦母的确不容易,一手把儿子拉扯大,多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与子互相深爱着对方,刘兰芝的出现,夺走了儿子给她的那份爱,夫妻恩爱,让她备受冷落,她当然受不了。所以,她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妒火烧毁了她的理智。
第五,当然还有那个东家贤女秦罗敷。“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使焦母念念不忘。故事开头乘机赶走刘兰芝的时候有她,“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焦仲卿要自杀之前,焦母还是以此女为借口哄骗诱惑他,“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第六,还有那个懦弱无能、左右为难的焦仲卿不会巧妙调和二人的矛盾。“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面对兰芝的自谴和哭诉,焦仲卿却只能哭求母亲,蛮横霸道的焦母岂能答应。
实际上,这出矛盾冲突是本可以调和的。如果兰芝不那么倔强,事事顺着焦母,哄着焦母,悲剧就不会上演;如果焦母能体谅儿媳和儿子的不易,不那么冷酷无情,悲剧也不会上演;如果焦仲卿有点大男子汉的阳刚主见,不那么软弱无能,悲剧也不会上演。不过这些“如果”都是脱离了社会现实的趋美设想,在封建社会里,刘兰芝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余礼权,教师,现居湖北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