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和日语的主·谓·宾位置关系比较
汉语和日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的前后位置分别为,汉语是“主谓宾”,而日语是“主宾谓”,于是导致了很多人在学习日语时,感到困惑和不解,为什么日语的谓语要放在句子的最后呢?如果单纯的说这是两种语言特定的语法特征,恐怕就如同“英语老师说,本题选B而不选D,为什么?因为B是正确答案”一样,然而非要从语法语义上去探个究竟,却也还真不好说清楚,因此本文将从语用的新层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两个例子:
汉语:(1)我喜欢你!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日语:(2)私は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です。
(我) (你)(喜欢)
句子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
汉语:(3)小李去北京!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日语:(4)李さんは北京へ行きます。
(小李)(北京)(去)
句子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
表达否定时,汉语的否定词用在谓语的前面,而日语则用在谓语的后面。
(5)我不喜欢你!
(6)私は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 ではありません。
(我) (你)(喜欢) (不)
(7)小李不去北京!
(8)李さんは北京へ行き ません。
(小李)(北京)(去) (不)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汉语和日语在表达相同语义的情况下,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是不同的,并且在否定句中,副词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汉语的副词往往用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日语则在其后。
二.文化语用原则
谓语主要是表明主语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在什么状态等等,汉语中直接将表达动作行为和意志行为等的动词直接接在主语后面,而日语则放在最后,以及否定词也是汉语在前,日语在后,从语用上来讲,这就是文化语用原则在起作用。
文化语用原则是和普遍语用原则不尽相同的、带有特殊的文化语境适应能力和指派的原则,它是具体文化语境中的人对一般的“正常的理性人”的进一步定义和诠释。文化语用原则来源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
首先,它是文化共同体长久共享的一套信念、价值观、态度等的衍生物。长期生活在同一共同体的人们,共享着一套关于周围世界、彼此关系、个体行为等的信念。比如,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地球是什么?中国人认为,太阳是男性的(太阳公公、阳刚),月亮是女性的(月亮婆婆、阴柔);雷是雄性的(雷公),闪电是雌性的(电母),这种信念显然和中国人对自然世界的朴素的观念有关,因为,太阳、雷击被认为是主动的、原发的、进攻性的;而月亮和闪电则分别是被动反映的、引发的、接受和包容性的。因此,在汉语对联文化中,太阳必须对月亮(日—月)、雷公对电母,才算工对。
其次,文化信念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共同生活经历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周围世界、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彼此行为、个人行为等的设定(cultural assumptions), 这自然包括言语行为的设定: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quality and content); 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manner –how); 怎样理解他人话语、哪些话语是文化优选的,哪些是必选的,以及说话和行动的关系等等。
因此,人们在说话时,尚处于编码阶段的语言选择,就会以文化为基础,在文化信念的基础上选择词语进行语法重组,从而形成句子,而不同的文化下的人,所组合的句子就自然不同。例如:
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时说的“我喜欢你”,首先是“我”,然后是“我”心里的感情色彩“喜欢”,接下来才是对象“你”,而日本人在表达感情时说的“私は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です。”(我喜欢你。)首先也是“私”(我),然后是对象“あなたのこと”(你),最后才是自己的感情色彩,“好き”(喜欢)。不同的文化背景蕴涵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中日文化差异下形成的语用原则
中国人讲究礼仪,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开放、宽容大度的国度,乐天知足的性格体现在语言中便是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还是否,在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哪怕是在备受压迫的年代,也不乏勇于表达内心情感的文人志士,受到礼仪的约束,又婉转有加,以和为贵。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讲礼仪,深受中国“和”文化的影响,辈分分明,长幼有序,日本民族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轻柔、温顺、礼貌而且温和”,他们是以“温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干巴巴的、生硬的理论思想”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和大多数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约束。例如,当两个人争论时,西方人往往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明白我说的意思吗?”而如果是日本人,他会将怒火和不悦隐藏在礼貌的面具之下,说道:“你难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吗?”从总的看来,日本人比较宽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和谐,冲突总是被一层温和的、礼貌的面纱所掩盖。
但日本人和中国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有另一个特质,就是暧昧!这种暧昧不同于说话的婉转!婉转是采用比较和谐勿争的方式代替直抒言语可能带来的尴尬或伤害以及其他负面的影响,或许出于害怕伤害到他人,或许出于个人修养礼貌等等,但在表达上仍然是清晰地。而暧昧则不同,暧昧以婉转为基础,更为拐弯抹角,含含糊糊的遮掩,讲最关键的话留到最后才说,以察言观色而后随机应变。
例如,上文所举例子
(1)我喜欢你!
(5)我不喜欢你!
两句,按照主谓宾的方式来说,喜欢还是不喜欢,一目了然,如果想要表达肯定,在说完“我喜欢你”之后临时起意想变成否定,在汉语中是无法再添加的,“我喜欢你不”这样的句子,会让人觉得是疑问句,而非否定句!所以才会有“我喜欢你,是不可能的”这样调侃的语言的出现。
另一方面,如果你想对一个人说“我不喜欢你”,那么否定副词“不”先于“喜欢”被对方听到,即使想更改也是万万不能的!
而日语中两例:
(2)私は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です。
(我)(你) (喜欢)
(6)私は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 ではありません。
(我) (你)(喜欢) (不)
日语中则显而易见的可知,想表达“喜欢”还是“不喜欢”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改变的,如果本是想说喜欢,临时起意想表否定则可直接在后面加上“ではありません”,而如果本来是想表否定的,看对方神情不对,亦可讲否定省去不说!因此有“听日本人说话,一定要听到最后一个单词”的说法,不然你不知道他究竟是“去还是不去”!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10)我不想去北京。
(11)私は 北京へ 行き たく ないです。
(我) (北京) (去)(想)(不)
(12)你必须去北京。
(13)あなたは 北京へ 行か 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你)(北京)(去)(必须)
(14)我觉得你不可爱。
(15)あなたは 可愛く ないだと思います。
(你) (可爱)(不) (觉得)
四.结论
通过结合文化语用性,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的主语谓语宾语位置关系是和其文化紧密相连的,中国人乐天知足,日本人暧昧,反应到语法关系上,就是汉语是主谓宾,日语是主宾谓。
当然,本文仅就日语和汉语相比较,当有许多未尽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谢小明,文化语用原则[Z]
[2]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EBOL].http://hi.baidu.com/%C8%F4%C0%D6huhu/blog/item/cff2de0e76901acf7acbe15e.html
[3]石田一良、谢尚周,日本文化的特征[J],社会科学家,1986年02期。
王君,女,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