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的开卷《致同学》一文中就说到“打开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对诗歌的鉴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诗歌个别字词的赏析,而更应该把触角伸向更为深远宽广的审美世界中去,把我们的学生引向诗歌所营造的美的世界中去。
以“孤篇盖全唐”著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全唐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习《唐宋诗词选读》,那就首先从对这首诗歌的鉴赏入手,分别从“神”、“情”、“韵”、“文”角度谈其美,谈谈如何鉴赏如此“美”的诗歌。
一.神“美”
中国古代诗论有“神韵说”,认为好的诗歌必须要有所谓的“神气”。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讬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管锥编》)简单地看这一段话,其实所谓的“神”也就是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的表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客观形象,围绕着“月”这个中心,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体悟紧紧交织融合成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审美境界,因而它也被誉为“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中的顶峰”。
“春”应该是诗人们笔下最留恋不舍的一个季节,所以才有那么多“伤春”“惜春”的名句流传下来。《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等句,特定的季节设定,使得读者始终徜徉在一片感伤惆怅的淡淡春愁之中,挥之不去。而“春”的代表是“花”。“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诗中的“花”是被月光洗过的,晶莹素洁,不染纤尘。可惜的是,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昨夜闲潭梦落花”,落花流水春去也,留不住的美好年华,怎能不让人感慨伤逝。
再说“江海”这个意象,往往引发人类对时空宇宙的哲思。诗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感慨,是面对连绵不断的长江水而生发的对人生宇宙的思索。“江”的辽阔不但开拓了整首诗的意境,也使得诗歌更显深沉,闪现着理性的光辉。
白天不懂夜的黑,“夜”往往比白日更能赋予诗歌以美感,因为静谧的夜晚常常会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自我无尽的想象或对现实的深深思索中。而漆黑夜晚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更是生命中最明亮美好的象征,“月”不仅把“夜”点亮了,透出了黑夜中的朦胧可爱,又点亮了诗人们的内心,寄托了他们的幽幽情怀。“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张若虚的笔下,“春”“江”“花”“夜”都是在这“月”的世界里完美地融合成了这幅春江花夜图,它不带一丝尘杂,是那么纯粹、静谧、渺远、深广,它是诗人心中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梦,这就是诗歌。
二.情“美”
中国古代诗论的“性灵说”,就强调说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以言志,诗以言情,诗歌其实就是为了抒发诗人思想情感而作的。鉴赏一首诗,我们不但要看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更要看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所以诗歌鉴赏,必须从情感的角度加以审视,理解诗人真实的情感态度。
张若虚用他的文笔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幅纯净空灵的月夜图,也抒发了诗人深悠绵长的情怀。面对皎洁的月光,浩淼的春江水,诗人清明的内心也由此景此境引发出无限的遐想与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疑问不是为了寻找出答案,而是为了下面的喟叹,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这样一对照,就更显出月的孤独与凄清了。再想想,月亦如此,那人呢,短暂的一生仍在孤独的等待,这怎不让人怅惘。而守护着人类千年的江月又承载了多少代人无穷无尽的等待呀,真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诗人由景而生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思,如天上之明月,闪耀着动人的理性光辉。但诗人的情思并未停歇,而是把孤独愁思更具体地化为了明月楼青枫浦上思妇游子的相思离愁。此处相思明月楼,思妇望月思君,那处乘月行舟,游子春尽望归途,只有悬挂空中的那一轮明月,方能读懂这每一夜的相思离愁。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发挥,而把人类的情感与可爱多情、孤寂落寞的月结合在一起,随着诗句的铺开唤起的是读者一层又一层的哀思,可又哀而不伤,婉转动人,至情至美。
三.文“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所以鉴赏诗歌,我们一方面要鉴赏诗歌的内容,体会其“质”美,另一方面要鉴赏诗歌的外在形式,如构思、结构、艺术手法等等,领略其“文”美。《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形式与内容可谓相得益彰,其构思之精巧,行文之有致,实在令人叹服。
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春江花月夜》描绘的是一个静谧的夜晚,因此诗人如果用长短自由、大开大合的体例创作就与内容极不相称了,张若虚就采用了七言歌行的体例,诗歌显得整齐而和谐。但一味追求诗句的整齐划一,就难免会显呆板凝滞,缺乏生气,故诗人又巧妙地赋予整齐以变化,通过空间的转换与时间的推移,使诗文在流畅和谐的同时又不失生动有致。时空的变换,其实比较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随着一组组镜头的转变,诗中天上的月亮从升起到降落,走完了它的全程。在月光各种角度的照射下,大地上的空间也不断转换,每一转换就是一个新的画面,又巧妙地抒发了互相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思绪和情感。
而诗歌行文最神奇之处,莫过于那一轮明月。因为空间的转变、时间的推移都是在这一中心物体的光环下铺展开来,把一幅幅画面、一组组镜头有机地串联起来,融合成一整幅和谐又灵动的春江花月夜景图,与诗人的情感丝丝相扣,紧密相联,景中寓情,情生于景,使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四.韵“美”
“神韵说”也认为要注重诗歌的韵律。因为诗歌原本就是用来吟唱的。诗歌具有音韵美。我们在欣赏诗句意蕴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平仄押韵,从音韵的角度去欣赏诗歌的语言文字所承载韵律之美。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一唱三叹,使得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吟诵起来给人以宛转谐和之美,如同一首悠扬宛转的琴曲。诗歌四句一换韵,又平仄相间,就造成了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三十六句诗,相当于九组连贯的绝句,读来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由此,因这首诗歌而衍化而出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能成为了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
诗歌的音韵美,也不仅仅体现在平仄相间和韵脚的转化上,诗中大量叠字的运用和字词的重复,也使得整首诗歌极富音律美。“滟滟”、“皎皎”、“代代”、“年年”、“沉沉”,以及“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的反复出现,给人以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重复多余。这是叠字与反复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同时诗歌对偶排比句形成了字句整齐、音节铿锵的效果、富有声音上的结构美,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诗歌,都有其动人之处;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美丽动人的诗篇,不在少数。所以,我们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欣赏美的眼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但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感受世界所存在的各种“美”。
张雁平,苏州大学教育硕士,江苏吴江盛泽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