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它包括教师的知识积累、业务技能、美学修养、心理状态、课堂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我来谈一谈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博闻强记,增强语文教学的说服力。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根基。“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行均任翕张。”语文教师对于字词篇章、语法修辞必须熟烂于心;对于诗词歌赋、名人轶事必须广泛涉猎;以及天文地理、哲学历史也应有所知晓。同时还应有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教学时才能胸中有丘壑,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知识,要不停地给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注意知识的更新;教学上要不停探索,精益求精。否则,我们就会知识贫乏,认识肤浅,方法陈旧,教学就会生搬硬套,毫无创新,把原本感情丰富、文质并茂、有血有肉的语文课上的索然寡味,令人生厌,使语文教学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教师广博的知识素养、精湛的业务技能,有利于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语文教学的说服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力。
语文教学是在具体环境中的师生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人格形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三个修养:一是守时修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上要有守时观念,上课准时到位,下课不拖堂、压堂,更不能迟到早退;二是责任修养,教师对教学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课前准备要充分,切忌仓促应战,在学习常规、教学责任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三是美学修养,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必要的美学修养,练就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做到教态大方,表述准确,板书科学,教风严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一句话,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三.语文教师要和蔼可亲,调动情绪的感染力。
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踏上讲台,面对学生,就要把个人及家庭的一切烦恼、痛苦置于课堂之外。如果老师将自己个人因烦恼、痛苦而产生的不满、沮丧甚至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将会给学生的学习以至心灵造成负面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约束自己的情感冲动。如果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点:一是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能给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二是倾注爱心,教师只有奉献爱心,教学才能收获成功;三是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来上课,发挥语文教学情感化的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四.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构建主体性教育的新体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思维的状态,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时刻处于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五.教学要情趣并茂,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中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望强烈,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乐学、善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情趣并茂,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时用幽默的语言,有时用严谨的辩论;有时用抑扬的语调,有时用饱满的激情;有时似小溪流水,有时如江河呜咽,让学生的心潮随着教师的感情激荡澎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情绪。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交替进行,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六.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发挥教材的吸引力。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如果所讲内容太浅,容易使学生失去进一步追求新知的兴趣;反知,内容过难就会令学生望而却步。首先,教师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要求要难易适度,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不可逾越。这样,学生通过积极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学习上的胜利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教材的吸引力。其次,要因材施教,对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必须依据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互动的规律,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期,面对新课程,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同行能大胆改革,大胆尝试,语文教学的春天就在眼前。
邢旺昌,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