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53

[ 朱一唯 文选 ]   

语文教材评点应从结果性向过程性转变

◇ 朱一唯

  语文新课程改革至今,以下的这几句话,大家已是耳熟能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能否有效展开多层次对话,能否个性化建构文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在自主阅读文本时有无收获。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效率不高,仅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原因主要是教师和目前的教材多缺乏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方法性指导。评点可以处于文本与读者之间,引导阅读主体与文本展开对话,并提高对话的品质。而现有的教材虽然有些也有评点,但多只呈现阅读的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的开展,忽视阅读对话方法的指导。有些学生甚至不读课文,而把评点当作应付老师提问的答案。这样的评点是适得其反,弊大于利的。如果没有教材评点,教师很难做到对隐性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一引导。所以语文教材评点应从结果性向过程性转变,不求统一的结论;指导学生展开阅读对话,在过程中感受、体验、领悟、建构。
  
  一.这一转变符合新课程语文的理念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总而言之一句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阅读过程以及个性化体验。这些能实现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近文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所以,这一转变也体现了新课程语文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语文教材过程性评点,就是肯定学生是文本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去接受文本信息,而是用自己的经验与文本对话,不断建构起个性化的文本意义,并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过程性评点就像一位向导在前面引路,让你对阅读过程一步步展开期待,并去破译谜底,而不是直接把划一的结论告诉你。所以它也符合阅读期待观以及阅读对话理论等。
  
  二.以《春》为例,比较这两种评点方式(附表)
  
   朱一唯,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语文教材评点应从结果性向过程性转变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