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81

[ 杜东海 文选 ]   

写作教学杂谈

◇ 杜东海

  新“课标”强调了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所以必须要突出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习作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体悟,鼓励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更要有高度开放型的教学举措。
  1、目标自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说来,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且切合各人实际水平,无论是不是有挑战性,都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
  2、过程开放。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构思,也可以相互讨论;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说到底,只要学生在用“心”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等可以不加干涉。教师要做的就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有不同看法和意见。
  3、活动指引。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模式僵化的状况,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如文学社、作文竞赛、手抄报评比、校园广播等,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到学校网站、校报,或是各类报刊发表。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写作欲望。
  4、评价灵活。日常评价学生的作文,不要使用统一标准,而应进行富有弹性的评价指导。要“因材施评”,且多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反映水平。面对学生作文,教师首先要做最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之后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具体中肯;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有成就感,进而激发更强的写作动机。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同评等多种灵活方式。
  写文章一定要有“从肺腑之中流出的真情实感”,一定要讲真话,诉真情,写自己感受最深、理解最深、最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情溢于海。那么,怎样去操作呢?
  1、选材上的自由。不一定非社会上的大事、好人好事才是可写的素材。一个自然现象、一件细微小事、一次小小的感情风波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我们提倡写真人真事,其实学生最有体会的还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那一点感情和体验。而我们恰恰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禁区”:这是不好的,这是毫无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些隐约的感伤、愁绪,那些生活中的看似“负面”的东西,为何不能写?既然是真实的想要表现的,就应该成为写作的题材。这样写作才能成为平常事,真事,真情感,“真我“才能扎扎实实地走进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也才能真真切切的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2、情感上的自由。写作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沉重。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以感染,就会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诚实的人格,完善人的性情。
  3、形式上的自由。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上的章法指导和技巧训练。殊不知形式上的不自由,不仅会造成写法上的众人一面,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归还学生写作形式上的自由,让文体形式百花齐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读的积累怎能有写的升华?为了让作文不再是件苦事,必须强调多读,以读为起点,以读为其写作铺垫基础。
  可开设阅读课。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让阅览室成为语文课堂。教师则要积极推荐那些教人知识悦人性情给人美感的佳作,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可以网上阅读。随着电脑的蓬勃发展,如今它也影响到了传统的阅读。电子读物、电子阅览室已经登场。这种阅读信息量大,查找迅速,便于交流,是一种比较时尚的阅读方式,应引导学生有效利用。
  可广泛涉猎。除不健康的读物,学生所读之书不宜限定,凡是能抓到手的都可以读,小说散文,诗歌经哲,天文地理,军事科技等,不求什么深刻理解,只要有些印象感悟即可。正因为是泛读,没有压力,没有功利,精读可以,信手翻翻也可以,求的就是大范围的涉猎,增加见识,于潜移默化之中开阔思路,培养独特的视角,提升写作能力。
  
  杜东海,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写作教学杂谈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