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认识中国、学习汉语成为共识。孔子学院的迅速兴起,尤其是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学习汉语更是以空前的速度升温。目前全世界有81个国家开设了256所孔子学院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400万,学习汉语热潮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在美国,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据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3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的有1000多所,中学生学习汉语人数由2万增加到10万(2009年数据)。汉语水平甚至影响官员的考评,美国赖斯在2006年1月18日在华盛顿就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发表演讲时警告说,美国外交官必须掌握中文等外语,否则难以升迁。
韩国将汉语已列入高考考试内容,并与韩国母语并驾齐驱。韩国企业更是加紧对职员的汉语培训,这种学习风气也波及到中央政府机构,汉语学习成为他们求职和升迁的重要砝码。
泰国已经开设了中文硕士、博士学位,还有很多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学生利用函授等形式学习中文,汉语水平考试在泰国的举办,更是促进了汉语在该国的推广。
短短的时间内,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汉语已正成为一张就业王牌,是一把打开前景的钥匙。然而,当全球热情关注中国而加紧学习汉语时,国内却是一片学习英语的狂潮,持续不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要,以及基于英语的重要地位,国家开始重视英语教育。几十年来,英语一直是国人学习的必修科目之一,和语文、数学一同被列为高考必考科目。如今到幼儿园也开始学习英语,很多孩子被父母送进双语幼儿园接受英语教育。英语学习“过热”现象逐渐显现。
自国家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来,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大学把英语四级跟学位挂钩,决定学生毕业,大学生们只能想尽办法学习英语。在大学图书馆,大量英语四六级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资料琳琅满目。英语学习占用学生大量精力,远远超过专业学习,影响了专业学习和研究。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更是把那些有专长但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一票否决。职称英语考试不论岗位和专业,一律要求通过英语考试才能拿到专业技术职称,而这无法真实衡量申请者的专业科研水平,外语水平的高低并不必然代表着专业水平的高低。很多职业人员放弃专业进修的机会,去苦读一个不知何时才用得上的英语,不免让人质疑这种语言考试制度的合理性。
英语是交际工具。然而,中国的外语考试制度却忽略了这一点,同时也耽误了汉语的发展。与美国人宣扬英语优越性相反,国人对汉语的漠视令人震惊。由于汉语没有显性的升学、找工作方面的利益,使汉语失去其应有的号召力。人们对汉语没有传承文明的概念,这是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英语过热”现象说明英语传播政策的行之有效,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语言传播、发展滞后敲响了警钟。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必定要交流,而交流的前提是通过学习语言来了解这个国家,达到更好的学习先进观念和文化思想的目的。但是,学英语也不要冷落了自己的语言,汉语是我们的文化象征,是我们民族的根。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我们的悠久文明,加强对外交流,这才是我们应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永厚,李燕妹.语言、文化以及中国的“英语热”之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2):20—22,16.
2.郑秋坤.论美国国家英语传播政策对中国语言发展的影响及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明安和、刘靖君.对高校“英语热”的冷静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7(03):80—82.
4.张丹.从眼下的英语热谈起[J].21世纪,2003(一):18—19.
5.荀春荣.切莫漠视祖国语文[J].求是杂志,2005.
6.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学应用,2003(01):2—9.
林志煌,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