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改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为实现语文和谐教育,认真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努力尝试和探索着多元对话教学,也尝到了多元对话教学的乐趣和甜头,在课堂上达到了与学生共享、共生、共长的美妙境界。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多元对话教学的重要媒介,而教师是实现课堂多元对话教学的主导者,师本对话是顺利高效促成对话的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主要是熟读教材,钻研文本,形成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所产生的灵感,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过程中学好语文,而且师生能共享更多的、意想不到的精彩和收获。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缺席,也易于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浅读、误读。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将自身阅读过程中独特体验融注到表达意向、感情、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的作品中的过程。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同时,学生对“他人世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一个发现,对自我潜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这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人类先进文化只有通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编者和文本中的人物等的对话,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反复和深刻的揣摩、品味才能进入到学习者的精神世界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亦可以发挥他独特的作用。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对话旨在让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主旨。
三.学生与作者对话
文本与作者有可重合性,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等同于就是和作者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只限于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作者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了符号化、概念化的代名词,这大大有损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新课标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那么,语文教学改革就要打破对作者的认识只满足于静态的了解,而应穿越时空限制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交流,进而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灵魂得到升华、人格得到提升。学生如何与作者对话?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外国作者,是在世还是离世的在写此文时都有鲜活的生命,有真实的情感, 只不过他们隐藏在文本背后,不能把他们当成符号化、概念化的代名词。对话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写作文章的背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向作者提问。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和精神性的对话,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对话能真正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就应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的现状,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的想法,要使学生感到他的存在十分重要,他就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彼此化为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彼此敞开心扉,真诚肯定对方、赏识对方、悦纳对方。彼此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丰富多彩的生活意义与曼妙丰盈的语文世界。几十颗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沉浸在思想交锋,情感相融、心灵交会的大场里,吮吸、消融、同化、排解,思维之神得以多方面的顿悟和升华,心灵之殿得以广角的净化和超越。
五.学生与学生对话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合作探讨的一种规定。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能量”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局面的一个原因所在。而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和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就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疑惑,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锋,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
建构有效的对话方式。生生对话的形式有:两人或多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小组和小组互相对话;全班交流质疑。教师应更关注小组交流,因为,在小组交流中,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能相互补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六.自我对话
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么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的。在我们看来,这些“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就是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进行自我对话,教师的自我对话其实可看成教学反思,而教学反思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醒转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
语文和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也就是通过自我对话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语文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当然不限于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七.学生与生活对话
阅读教学应有大语文观,要真正做到课堂内外有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比如学习课文《丑小鸭》之后,你可以布置学生这样的情景作业:假如你的朋友很自卑,请你用丑小鸭的成长经历写一段话开导开导她(他)。这样的情景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将课内知识向生活延伸。久而久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与生活对话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为了能使“对话”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之魂,笔者认为实现有效的语文多元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予充分的思考、对话的时间。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等形式的课堂交流对话。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学生才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教师才能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才会有更多的课堂精彩呈现。否则,对话教学只能流于形式。
2.搭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热情、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
3.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有价值的话题能起到“牵一问而动全文”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置话题,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话题)看,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刘红霞,浙江杭州市袁浦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