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75

[ 朱忠平 文选 ]   

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相关因素

◇ 朱忠平

  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效性,相关的因素是很多的。有主观因素,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组织,师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性格、思想及审美能力等等;也有客观因素,如,时间、环境、教材等。还有自然因素,春夏秋冬,雨雪阴晴,海陆城乡等自然因素,以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因素,都决定着教学的是否有效和效率的高低。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主客观因素来因地制宜,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调动学生。
  当然,因时间、环境、教材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教学差异是简单的,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是显性的,是比较容易把握的。难的是教师与学生两个隐性的活的因素的平衡与协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内在气质会是相同的。一个称职的老师就是不但要把显性的教学因素了然于胸,而且还要把隐形的活的因素及时充分准确的把握,平衡,协调。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外,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审美水平。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里的教师就像战场上的将军,既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更要注意到瞬息万变的军情变化。只有深思熟虑,各方面照应,综合平衡,语文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而文本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有效教学的提出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即教养与教育的辩证统一。
  具体而微,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那么到底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一位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他采用了这样的策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请大家看题目想一想,作者鲁迅先生会从那几个方面写呢?
  生:我想,鲁迅先生可能会写百草园的风光,也可能写到百草园里的特有的东西。
  师: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补充吗?刚才这位同学用“可能”很确切,因为这里是我们从题目中想到的。
  生:鲁迅先生也可能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过程。
  生:也可能写他在三味书屋是怎样学习的。
  师:同学们从题目中已经看出三种可能了:第一这个题目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一个园,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二,可能考诉我们三味书屋这个地方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在那里的学习情况如何。第三,也可能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怎么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是否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呢?下面我们翻开课文一起学习。
  这个教学设计有三个大的优点:一是通过题目,分析猜测课文的结构和大致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与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的密切关系;二是因为仅仅是猜测和“可能”,使得学生急于翻开课文以印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从而为进一步探索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解决“我”为什么不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的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容易触及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见,有效地教学能够带领学生直入课文的“内脏”,它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
  这个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有效性的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更不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而是引导学生“披文入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判断等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相关知识。
  
  朱忠平,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相关因素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