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63

[ 汪敦珊 文选 ]   

一堂观察暴风雨的语文课

◇ 汪敦珊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开发新的语文课程资源,希望在实践中尝试课改,在课改中锤炼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前几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监利容城,我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上了一堂没有文本却胜似文本的二年级语文综合课。
  
  [暴风雨前的谈话]
  
  雨前,开色昏暗,空气湿得像会拧出水来,教室里的同学们一个个满头大汗。这时,我请同学们谈自己的感觉。有的同学说心里很烦,有的同学说热得受不了,有的同学说都快透不过气来了……我又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特殊的、不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气闷热,有的说是因为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吗?我适时地搬出不久前学过的《雷雨》《要下雨了》,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同学们自发地背起课文,然后我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观看天空和四周环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关于雨前天气的描写和现在的天气进行对比,学生得出:这阴沉而闷热的天气正是下大雨的前兆。
  
  [暴风雨时的体验]
  
  谈话中,天色愈加阴沉,站在讲台上几乎看不清同学们的脸了。同学们一个个紧张而兴奋地期待着风雨的降临。说时迟,那时快,一阵噼噼啪啪声骤然敲起,似千军万马呼啸而至,紧接着,瓢泼大雨自天而降,狂风裹着雨点横扫操场、猛击窗户,隐隐约约几声闷雷在给风雨助威。室外的学生赶紧跑进教室,一个个站在窗前,目光齐刷刷投向操场舍不得移开,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几个“胆大妄为”者试图到室外“观光”,不料才一出去就变成“落汤鸡”并险些被风雨掳走,只得乖乖地缩了回来。我也兴致盎然地加入到“观雨”之列,和学生一起“闭目听雨”“细细观雨”“自由评雨”,平时学生眼里博学的我此时像个“雨盲”,一会儿问雨的声音用什么词形容,一会儿问雨的形状像什么,一会儿问学生知道哪些雨的谜语,激发了许多同学的成就感。一时间,室内室外风声雨声讨论声响成一片。
  大约半小时后,天色开朗了许多,风雨接近尾声。我在黑板上写下“暴风雨”三个粗斜大字,拉开了课堂讨论的序幕。
  
  [暴风雨后的讨论]
  
  师:我长这么大,还很少看到今天这样的风雨。这场暴风雨给我留下来好深好深的印象,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谁愿意谈谈?
  生1:暴风雨的声音很大,就像许多人在吵架一样,闹闹嚷嚷的。
  师:你能形容一下暴风雨的声音吗?(板书:声音)
  生1:风呜呜——!雨哗哗哗哗——!
  生2:噼噼啪啪!
  生3:开始是噼噼啪啪的小雨,后来下大了,就发出哗哗的声音了。
  师:(逐一板书:呜呜、哗哗、噼噼啪啪)同学们形容得真好。大雨的样子相信你们不会忘了吧。(板书:形状)
  众生:当然不会。
  生4: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就像线一样。
  生5:雨落在地上,地上就开满了水花,雨就像花一样。
  生6:雨还像河流,因为许多雨流到一起就汇成了一条河。
  生7:雨像一道白色的帘子,把对面的景物都遮住了。
  师:(逐一板书:线、花、河、帘子)你们在描述雨的时候,能抓住雨的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非常可贵的。雨是大地的精灵,它以各种姿态出现,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你们喜欢这场雨吗?
  生8:我不喜欢这场雨,它太可怕了,教室门口的棕榈树被雨压弯了,我真担心它被压断。
  师:才学过的“被”字句你就会用了,真会运用知识!
  生9:我生怕房屋倒塌,还怕出现巨大的洪水把学校冲走。
  师:现在的房屋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市排水设施也相当完善,应该不会出现你想象的情况吧。
  生10:我感觉怪兽来了,世界到了末日,很恐怖。
  师:我也有同感,大自然有时真的就像怪兽一样。前不久,我国山东省连续遭受暴风雨袭击,灾害发生时,狂风暴雨交加,来势凶猛并伴有冰雹,有的地区还有龙卷风,给那里的群众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生11:龙卷风是什么风啊?
  师:龙卷风比刚才的风要大得多,快得多,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风。老师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还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地遇见过。(生对此特别感兴趣,自由讨论。师逐一板书:可怕、压弯、洪水、怪兽、龙卷风、自然灾害)大自然真奇妙!半小时前的怪兽转眼逃得无影无踪,现在周围一片宁静。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不喜欢这场暴风雨,那有没有同学喜欢这场雨呢?
  生12:我认为风和雨非常团结,风吹向这边,雨就向这边斜;风吹向那边,雨就向那边斜。
  师:你是不是说风就像雨的司令员,雨就像风的士兵?
  生13:暴风雨带来了新鲜空气。
  生14: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我们身上都汗湿了。现在我感觉凉快多了,很舒服。
  师:你们真不错,能发现暴风雨的优点。在夏天,风雨就像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空调,不用花钱就能享受到清凉。(逐一板书:风雨团结、新鲜空气、凉快、)不过这忽冷忽热的天气最容易感冒,大家要注意身体,待会儿下课后身上有汗的同学要把汗擦干了再走。记住了吗?
  生齐答:记住了!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大家对这场暴风雨进行了描述,一些句子比课文中的句子还精彩,如果把这些句子整理出来,将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彩的书,只要你用心学习,一定会有无穷的收获。
  
  [课外延伸]
  
  回家后和父母讨论今天的暴风雨,然后写一篇关于暴风雨的日记,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记忆犹新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可以发现: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充分发挥了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带来了空前的活力,激发了老师的潜能,语文教师不再甘心做被动地围着课本、参考书机械转动的奴隶,他们开始尝试把自己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带入课堂,这些很“私人的东西”包括教师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知识积淀等,有些与文本是沾不上边的。他们可以大胆放手的给学生一个个激情活跃的文学课堂,可以带领学生一次次解读属于自己的文本,可以在一次次别开生面的课堂实践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整合。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
  听雨——观雨——评雨——写雨,一线串珠,连接自然。“雨”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生动形象,学生非常乐意感知它。教师通过“听”“观”,将雨与学生感官巧妙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对雨的感受真切而实在,为学生记忆的仓库储备了素材。“评”的环节中,老师在知识的“纵”与“深”上巧做文章:一方面让学生将亲身体验畅所欲言,使所获取的信息达成内化,把风雨的声音、形状等基本知识牢记心中;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些信息进行扩散式发射,让学生接收到课本上没有的信息,如龙卷风、自然灾害、向大自然学习等,让学生产生更丰富的联想,积累更多知识,开阔视野。情由心生。心中有物,定有所思,也定能得出见解。学生对雨的了解过程自然、生动、有趣,其记忆必将深刻,体验必定真实,写出来的短文定会有血有肉、个性十足。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风雨本无字,学生自写之。本课中的暴风雨被学生激活后,具有了文学的美,成为一篇鲜活的教材。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亲历过程时,课堂教学内容就生成了,这时他们是教材生成者,而同时学生又是自己所生成的教材内容的学习者。从课例可以看出,同学们收获不小:形象地感知了暴风雨这一自然现象的特征,如声音、颜色、形状、随风而动等;深切地体验了雨前、雨时、雨后的气温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突出了个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课程内容,树立了向生活要课程、学知识的大语文观。
  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要囿于固有的传统模式,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主动探索,敢于走出课堂,敢于创新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闯出一套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新的教学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汪敦珊,教师,现居湖北监利。

一堂观察暴风雨的语文课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