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6期 ID: 156994

[ 王琼予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探究

◇ 王琼予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教学策略,会拓宽学生理解的广度,加深探究的深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树立并实践大语文观,从而将阅读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那么怎样运用比较探究的方法呢?
  
  一.比较异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都深深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作者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心灵的再现。即使是同一题材,作者们也会写出千钟风情。对于同一题材或类似题材的作品,可通过比较,发现其不同点,捕捉其思想、情感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获得多样的审美愉悦。
  例如教学林斤澜的《春风》,就可以和朱自清的《春》进行比较。林斤澜单写春风,朱自清也写了春风,但完全不同。朱自清的春风带来了鸟语花香,促使草长莺飞,而林斤澜的春风却是飞沙走石,呼啸怒号。朱自清表现的是江南的柔婉,而林斤澜则要抒写北国的雄健。不同的格调,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无论北国还是江南,没有人规定非写春天美好不可。这样,通过比较,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体会到了客观世界和心灵的无限丰富。
  而将不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又可以找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在教学《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我让学生比较分析两篇作品中黄河和长江的形象,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里的黄河、长江,不仅仅是地理学的概念,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由此,学生明白了黄河、长江的形象就是中华民族的形象,对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历史文化的层次。
  
  二.对比分析,品味语言运用之妙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特色所在,通过对比分析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巧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比较品味的方法:
  1.换句或换词比较。例如: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改成“嫩绿的小草悄然无声地从土里长出来”,比较体会原句的表达效果。学生不难发现,原句运用叠词和拟人手法,给人以春草令人可爱的感觉。再如赏析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可把“闹”字换作“吵”“斗”,比较三个词意义的细微差别,发现“闹”字的意义和引起的联想是喧哗、吵闹、嘈杂、热闹,不仅有争吵的意义,更主要还有热烈拥挤、繁盛活跃、旺盛浓艳的意义。“春意闹”让人想到红杏盛开、蜂蝶围绕的热闹春景,真可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类句比较。有些句子的表现对象相同,事物特征也一样,可把这样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找出相异之处,体会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同是描写早春小草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和“浅草才能没马蹄”,都是说春草还很短小,前句是说早春的小草远看朦朦胧胧,一片青青之色,走近一看,稀稀朗朗的,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句包含着诗人对美的发现这一过程,也蕴含着距离产生美、宜粗不宜细等生活哲理。而后句运用间接描写,巧妙新颖地表现了对春草的感觉和发现,具有美妙的诗意。
  
  三.分析矛盾,感受选择之合理
  
  鲁迅说过:“写作的方法不但在作者已经写出的东西中,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只是显示了应该这么写,而要真正懂得写作的门道,还要懂得不应该那么写。不懂得不应该那么写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这么写。”进行阅读也一样,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学习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可以让学生设想其它的结局,再和原文结局相比较,从而感受欧亨利式小说结局的艺术特色。再如学习《最后一课》,也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按时间顺序交待故事的发展过程,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和原文比较,体会原文高度精练的构思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实践证明,比较探究是学习语文,进行语文思维和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一篇文章的阅读不能孤立进行,而要把它放在广泛的联系与矛盾之中,进行纵横向的比较。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比较的方法运用于教学的始终,并且教学生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把比较探究当作一种思维习惯,将比较进行到底。
  
  王琼予,女,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探究

  • MB.. / 田 雯 朱汉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