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而语文学科无论从其自身特点还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都与人文性息息相关。审视一下语文教育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多年来语文学科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一是从教学功能看,由于"应试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最有力的指挥棒,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而且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程度的优劣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失却了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构建中应有的功能,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二是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明天,可是现在就把他对学习的热爱一扫而光,他还会有明天吗?三是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耗时耗力,但语文能力的低下仍甚为明显,语言贫乏,知识面窄,思想浮浅,思维板滞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在阅读方面,存在着如品味欠缺,阅读能力弱,不会和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等情况。凡此种种缺憾,正在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1]这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落实“人文关怀”,理解、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应做到四个结合:
一.语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相结合
作为人文性学科的语文,其主体内容是一篇篇体现个性思想、展示个性语言的课文,当然更应该教出个性、学出个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丰富思想的学生,要教好他们,首先必须理解他们,把他们当成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来对待,然后进行“目中有人”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师首先要具备人文素养,要个性鲜明。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与教学风格,那他的教学只能照本宣科、索然无味,他的学生必然丧失活力、毫无个性。目前,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有一则没公开发表的中学教师读书的信息,虽然不是很精确,但是很有价值。某校教师个人每年人均购书的金额不到15元,而该校教师年收入年均3万元以上。其实这种情况并非特例,一些语文教师不读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而且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那只能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乌托邦。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品质: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强烈的责任与操守;知困而学,知难而进。只有教师的素养高了,教学理念变了,才能从教学行动上体现出来。教师在理解教材体系、确定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会考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考虑学生与教师在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和情感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在以语文为对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就不会以自己的思想去扼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情感,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创造精神被发掘,让他们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推已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并引发对人性的理性思考。至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
二.语文教学与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相结合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当然需要充沛的情感。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可以视作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要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3]。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关照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印象。试想,如果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的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
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在他的课堂上,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文章,或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深情地去领悟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及丰富的哲理,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或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引起自身感情变化,让学生在极具感染的极富哲理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文本的解读立足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问题,学生如何解读要从他们自己的要求出发,在自己情感需要的基础上,经老师点拨强化、提升能力,否则将出现情感理解的尴尬。《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十年之后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一首词,王弗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问及学生对此词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时,一学生将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理解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现实心理,学生如此解读经典词作,实在是对人缺乏一种关爱,一种真情的渗透。究其源头,是教育的失落,是一种人性的缺失。“教育就是唤醒”,我们需要将学生心灵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才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而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它是建立在阅读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把人文性视为阅读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以工具性为基础来强调人文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做“转运站”,必须“披文入情”,让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方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语文是靠语言来描述情景塑造形象的,展开想像是语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与人们的想象、联想关系紧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建构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应经常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教学,恰当地用对话式教学,使师生、生生密切合作。小组讨论教学更是教师惯用的方式,特别是探究式学习方式运用得好,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并常常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甚至异想天开;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做到欣赏并尊重学生的分歧,以刺激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是发挥潜能的原动力,是养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和学生探讨问题尽量用商谈的口气,如果讨论的结果是学生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感到高兴,并承认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继续用这种方式学习,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及批判的学习精神。但是,对学生思维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地说“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学生的阅读及其思维引向深刻。
四.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相结合
“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4].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要扮好学生实现自我的促进者角色,应该积极创造最佳条件,促使每个学生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营造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人们期望教育尽可能既有助于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安宁、和谐、精神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化,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人们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使得人愿意接受最高价值的某种文化的社会要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要跳出课本、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开放,而且要求语文学科本身要向其他学科开放,与其他学科整合。由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把语文引向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活天地,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真正的语文,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5],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挥和实现为要旨;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气氛,让语文化作他们生命中的一泓请泉,滋润其一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质上,语文教学不仅是“双边互动”的,而且还是“多边互动”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存在互动的关系。在语文课堂的“多边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认知水平、阅读素养等方面要比学生强一些,作为与文本对话经验较丰富的一方,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境,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真正读出自己的感受,感悟作品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要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相结合,不断扩大学生视野,丰富阅读经历,并通过有效地调控过程评价,使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绝不是媚雅,它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是语文教育的本源。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最终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做一个语文学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2]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53.
[3]李吉林. 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J].人民教育2009,(9):30-31.
[4]冯凤麟,钱红.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7).
[5]张秀芳.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教学研究,2002.(7).
甘春枝,女,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