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
——泰戈尔
一.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分离还是融合
音乐专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音乐是一门技术与理念、实践与理论综合的人文学科。就音乐表演、音乐创作而言,主要强调音乐的技术性;而就音乐理论研究而言,则主要是强调音乐的学术性。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大多从事音乐专业的主要是以音乐技能学习为基础迈入音乐院校门槛。像声乐表演、钢琴演奏、器乐演奏等专业的学生,更侧重于音乐技能的训练。而音乐论文写作、音乐学术科研等好像就主要成为了音乐学专业的“对口项目”。这样就好像是从分工上把音乐分为了技术和理论两大块。而这种分工上的相对分离,造成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矛盾的对立。从事音乐表演的学生很少关注对自己理论素养的培养,因此撰写音乐论文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从事音乐理论的学生也忽略了音乐技能的学习,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笔头功夫,有理论基础便可以写出好的学术论文。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由此可见,学术论文是作者在学科领域内科研水平、综合素质的体现。笔者以为,脱离了理论,无法进行学术研究;而脱离了技术,作出的研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音乐表演偏重技能性,音乐理论强调理论性,然而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决不是分离的两个学科,而是必须相互融合的。音乐表演的学生应加强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音乐理论的学生则应多培养对音乐的感性体验能力。当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时,就可以开展学术研究。我们以往认为学术研究就是强调理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进行音乐学术研究和音乐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感性体验能力。也就是说,感性体验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必须并重,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必须融合,这样才能综合地、均衡地开展学术研究。
所以说,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学科领域,相反,理论与实践还是互为照应,相互融合的。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当更好地协调好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关系,二者并重,两者兼顾。在技能学习的同时,多看书、多思考、多总结、多练笔,学习撰写音乐论文,进行学术科研探索;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亦不应忽视音乐技能的学习,而更应加强对音乐技能的训练,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提高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能力和感性认识。这样对于进行音乐理论研究、撰写音乐论文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二.我们离音乐究竟有多远
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必定要和音乐打交道。我们本应该与音乐最亲近,然而我们往往却对音乐很“陌生”。我们离音乐究竟有多远?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在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对于音乐表演的学生而言,把音乐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使之成为体系化的音乐文献,不仅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而把音乐实践经验总结为科学的理论观点,就需要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多体验、多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丰富的音乐感受力。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事实上,每个人都是音乐的朋友,都有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权利。我们总是用“专业”与否来衡量音乐水平的高低,和未经专业训练的“门外汉”区分开来。而我们和他们相比,却往往欠缺了对音乐最真挚的感受力。音乐表演追求技术上的趋于完美和精湛,每天我们听的都是经典的古典音乐、艺术歌曲,我们学习的是科学的用气和发声,科学改造并统一了我们的个性,如果一味强调技术上的科学,就容易造成表现力的单一,因而也会束缚我们对音乐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我们就很难从实践中提炼出个性化的、宝贵的经验,受到前人理论观点的束缚,论文观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也就是表演专业学生觉得音乐论文写作选题难、下笔难、创新难的最深层原因之一。
常常有非音乐专业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在学校音乐会上听到的民族唱法感觉都是“一种声音”,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性的缘故,非专业的人很难适应和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所谓“声情并茂”,我们除了强调声音上、技术上的科学,在情感的表现上是不是欠缺了什么?对,我们欠缺的正是对音乐最真挚、最本真的情感流露,我们欠缺的是音乐的感受力。没有感受力是不可能有很自然、很打动人的表现力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原生态民歌手的歌唱让人回味和感染的缘故吧。
还有音乐理论方向的同学,总是感觉音乐论文无处可写、无话可说,最要命的是找不到好的选题。或者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突然觉得不知道如何进行下去,形成了思维定势。事实上,这些都与音乐理论方向的学生平时专注理论学习,而忘记了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忘记了理论应当服务于实践,忘记了理论和实践是不能分离的。在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应多多接触音乐,体验音乐,丰富感性体验能力。也只有置身音乐中,才能更敏锐地洞察和捕捉到有价值的音乐现象。
现实就是,真正学习音乐表演的学生,钻研于技术,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真正学习音乐理论的学生,专注于理论,而忽略了音乐本身。说我们远离了音乐一点也不夸张。我们的确远离了音乐,远离了那最宝贵的个性,远离了那最纯朴的情感,远离了那最原始的生命精神。
三.音乐论文写作:在音乐中亲证
音乐论文写作是离不开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把这种感受和体验上升为一种理论总结就变成了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在进行论文写作之前,笔者以为,音乐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仍要注重对于音乐感性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歌咏言,声依咏。”《乐记·师乙篇》中亦有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由此可见,音乐是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当语言无法更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情感体验时,音乐便产生了。感性体验能力是进行音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如果一个人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深刻的体验,没有敏锐的洞察力,那么就很难捕捉到有价值的音乐现象,也就很难找到有学术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通过音乐实践亲证音乐,方能总结出最宝贵的实证理论。
同样,音乐理论研究也应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在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的同时,只有对音乐现象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认识的人,才能在创新研究上有所建树,所撰写的音乐论文也才更有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很多人把音乐论文写作看成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观点阐述应是深奥难懂的。而事实上,音乐论文写作是应该具备平易性的。其实,对复杂的问题认识得越深、越透,就越有可能将复杂的问题阐述得比较简单。笔者以为,音乐论文写作不仅应该强调其平易性,还应该在写作中融入对音乐的激情。保持对音乐的激情,是我们进行音乐研究的原动力,是我们撰写音乐论文也应当具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音乐的挚爱,是对音乐的激情,是对音乐的追求和诠释!
综上所述,只有对音乐有着自己见解的人,只有那些能够从音乐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的人,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总结音乐,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音乐研究。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对于音乐本身的学习,亲近音乐,体验音乐,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炼,兼顾理性思维能力和感性体验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进行音乐研究的能力,才能撰写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才能真正体悟到音乐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人生的亲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页。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色1997年版。
[4]方建军:《音乐院校大学生音乐论文写作若干问题探讨》,《交响》1997年第4期。
[5]童忠良:《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论文写作》,《黄钟》1998年增刊。
[6]蔡际洲:《音乐论文特点探析——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之一》,《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期。
[7]景月亲:《近年来音乐论文写作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人民音乐》2001年第3期。
[8]蔡际洲:《关于音乐研究的材料——音乐论文写作系列研究之六》,《交响》2006年6月,第25卷第2期。
[9]周勤如:《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一)》,《黄钟》1997年第4期。
[10]彭莉佳:《从音乐论文退稿理由谈选题和学术规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汪青,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