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活泼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在新课堂教学中,我深深体验到了“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可以让课堂绽放光彩。
一.通过学生的质疑生成
《祝福》中的“我”在回答了祥林嫂关于灵魂的有无之后,“总觉得不安”,于是决定“不如走吧,明天进城去”。紧接着这样写道:“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当我讲到这里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作者为什么要写福兴楼的清炖鱼翅,还强调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呢?”我顺势在学生中引起讨论,并在讨论中及时提醒:
师:找出文中所有关于钱的文字,并进行相同单位换算。
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生1:文中提到钱的地方依次为:
1、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从注释可知:1元=1000文钱)
2、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500文
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祥林嫂的工钱:1750文
4、婆婆卖祥林嫂所得钱为:80千(从注释可知:1千=1000文)
5、祥林嫂捐门槛的钱:12千
生2:祥林嫂初到鲁家,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年底的工作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一个短工,而工钱每月只有500文。到被枪走时共挣1750文,也就是说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所挣的钱还买不到城里的两盘被人们认为“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
生3:我们可以认识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人民,在那个社会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4:捐门槛的价钱为12千即12000文,按祥林嫂的工资来算,起码需要积攒两年。而祥林嫂义无返顾地将这两年的辛苦全花在捐门槛上。可见,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精神有着多么深的毒害。
生5:可以想象,她在捐门槛后仍然被拒绝沾手祭祀的事时,为什么会有犹如被推向绝境的变化,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句质疑,学生不仅清楚地了解了祥林嫂的死因,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主题,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门艺术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叩问,来自他们对教师解读的怀疑,来自师生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肯定是真问题。
面对“异样”的声音,教师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惟有这样,教师在身临课堂“意外”之际,才能从容不迫。
二.通过学生的发难生成
有一次听本学科一位教师讲《我的五样》,文本的写作思路是:作者先选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空气、阳光、鲜花和笔,然后再一一删除,最后选择坚守一样——笔。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基本了解文本思路后,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从学生中间传了出来:“人都要死了,还选择笔,真假!”可以说这位学生的“突然袭击”着实令人难以驾驭。没有经验和缺乏教学机智的教师可能会警告学生不要出风头、搞恶作剧。这样做不但不能以理服人,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应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位教师却在冷静之后用惊奇和赞赏的目光对学生进行鼓励,顺势在学生中引起讨论,并在讨论中及时提醒:
师:文本所在教材的板块是“设计未来”,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学生开始尝试着设计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播种人生的希望。(上课时已经给学生出示过)学生经过讨论后推选出代表发言:
生1:诗人臧克家曾有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之所以舍弃阳光而选笔,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一个作家只知道享受而不能留下作品,即使能“在沙滩上直直地晒太阳”,那无异于一具空有皮囊而没有灵魂到处游荡的行尸走肉。
生2:作者选择了“笔”,就是选择了她钟爱的事业,就等于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人生的支点。一个真正的作家要是放弃了笔,比让她失去生命还要痛苦。没有了笔,作家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就没有了批判;这样的生命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作者选择了“笔”这一人生的支点,把自己的灵魂支撑了起来,我们在领悟作者深刻思考的同时,也看到了她心灵的高贵。
这样一段小插曲,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不仅调动了课堂氛围,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效的学习时刻。”课堂上一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它,就必须学会仔细地倾听,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敏锐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避免有效的信息成为“漏网之鱼”,只有学生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说出真话,抒发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鲜活的生活,才能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三.通过学生的个性体验生成
笔者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在解读林冲时,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了解林冲这个人物,上课时我印发了《水浒》中有关林冲的一些章节。正当同学们静静阅读时,一位学生“啪”的一声,猛拍课桌,“气死我了!”我和同学们都很愕然,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耐心地询问道:“什么事把你气死了?”
生1:林冲的媳妇遭到高衙内调戏,这是奇耻大辱,应该怒发冲冠,可他一看是高衙内,“先白手软了”鲁智深要去打,他反而拦住,枉他为八十万禁军教头!
师(随即点拨):按常理,应该打,打他个七窍流血、满地找牙,可林冲为什么不打呢?
一时间学生急忙在课文中、材料中找论据,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2:高衙内是高太尉的干儿子,而高太尉是林冲的顶头上司,他怕报复。
生3:在当时,林冲有地位,有美满的家庭,而且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他怕失去一切。我认为他比较精明、世故。
生4:他不打是由他软弱、忍让的性格决定的
生5: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让林冲的性格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先忍辱求安、软弱到忍无可忍、坚强反抗,通过这个过程来揭示和表现《水浒》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这节课由一位学生的“发怒”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精彩讨论,学生们不仅懂得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人物性格,而且学会了要通过人物性格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
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赶不上现场的变化。面对异常情况,教师如果随意地制止、指责或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有意回避问题,依然顺着原有的备课思路行进,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欲严重受挫。课堂中对于学生意想不到的提问,要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契机,然后将这一“意外”予以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带领学生进入到更深层的研读过程中。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情景与情景的交融,是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这种人文精神的课堂不正是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应给学生自由翱翔的蓝天,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他们的思维如潮般涌动。面对种种意外生成,教师应宽容、真诚地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地引导他们,让生成在课堂上熠熠发光,亮丽动人;让课堂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精彩;让课堂因学生而美丽,因生成而绽放光彩。
李怀芝,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