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73

[ 陈海清 文选 ]   

自助餐式文言文教学探索

◇ 陈海清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关于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古诗文的价值追求,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仅要求“了解”,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更高了,将其上升到“传承文化,形成底蕴”的高度;文言文的教学范围更宽了,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用“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更灵活了,要求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
  但是,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高考强大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早已异化为文言文词法、句法的教学,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被奉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形成了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模式,有血有肉的作品却被冷漠地忽略掉了。
  这种“字词串讲”、“文白对译”的纯语言知识的机械训练,花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许多“高考”名校,甚至将现代文“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挤出时间在文言文上“精耕细作”。这样学生往往也能在应试中得个不错分数,但是他们主观上对文言文却是厌倦之极,除了应试决不会再看文言文;当然,往往也看不懂文章,更不用说领略其整体蕴涵;至于传承文化、形成底蕴、汲取民族智慧、现代眼光审视,就更无从谈起。
  
  二.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经过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升华教学理念,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实行“自助餐”式教学法,以期解决面对的问题。
  (一)何谓“自助餐”
  “自助餐”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想吃什么,可以自由挑选。过去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是在办“集体食堂”,我教什么,你学什么。这种方式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式学习。现在,我们要办“自助餐厅”,也就是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拟思考题,探索尝试,自行自能解决若干问题。它是学生主体进行自选、自动、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高。
  它的教学基本流程是:自主学习(质疑)——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师生、生生交流(释疑)。
  (二)怎样办好“自助餐厅”
  1.以宽松、自由的环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学文言文。
  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就餐是一种享受,同样,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如果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学生本来就喜欢,他们会不请自来;可是文言文,僵化的教法以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望而生畏,怎会主动上门。怎么办?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放弃过去以串讲、对译为主的教学形式,采用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排忧解难的探究式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内容的主宰者。课前以文章中有关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从文中获取相关信息,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厌烦情绪,从而创设轻松自由的环境,使学生“好学之”、“乐学之”。
  当然,要使学生长期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劲头,还应以“责任”留住他们,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记得我在上文言文课之前,先跟学生说要考他们一道数学题,语文老师考数学,学生一听来劲儿了。可是当看到那来自《九章算术》的一道题目时,学生纷纷傻眼,题目读不懂。接着,我告诉他们,《九章算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弘扬它们的历史责任。接着在学《诗经》的时候,我播放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再把歌词与两千年前的《秦风·蒹葭》作对比,然后让学生查查我们先民吟唱《诗经》的时候,世界上其他民族在干什么?学生经过这样的比较,便会受到震撼:当世界其他民族还不会说话(还没有自己的语言)、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在琅琅歌唱了!只有从主观上真正认可文言文的价值才会使他们主动去接受它,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主动走入文言文这家餐厅里。
  2.以品种齐全、花样众多的“菜肴”留住学生。
  要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助餐的美味,食品内容必须丰富。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储备大量的知识。这一点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过去,我知道什么,讲什么;现在我不知道课堂上你想知道什么,会问什么。于是准备的内容就多了。还记得学《阿房宫赋》的时候,学生问:“彩页阿房宫上遗址,仅是一个土台子,怎么不像圆明园那样有断壁残垣?”;学《石钟山记》问:“魏庄子之歌钟,周景王之无射,有什么典故?”;学《游褒禅山记》问:“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课下注解把“为文”解释为“残余的文字”这是怎么来的?真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彼时彼刻,才知道“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桶”当是多深,多广。
  然而,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不够的。再美味、丰富的食物,吃的回数多了,也乏味了。因而,必须改变花样。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3.以高超的“烹调技艺”留住学生。
  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但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即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适合朗读的就用语感教学法,例如《归去来兮辞》、《过秦论》,文言文也可以开展个朗读比赛;故事性强的不妨简述故事梗概或者干脆演演课本剧,如《鸿门宴》;成语典故比较多的可以由学生寻找、了解成语典故入手去读课文,如《劝学》、《秋水》等;有的还可以让学生探寻作者的思路,由此去理解内容,如《六国论》、《伶官传序》。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也可以放手去教。总之,在学生有针对性的质疑的基础上,以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是将学生留在文言文这个“自助餐厅”里的有效形式。
  (三)怎样吃好“自助餐”
  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吸收美味丰富的食物应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可是如果一个人胃口不好(不能吃)或者是消化不良(不会吃),再好的餐厅也形同虚设。那么,怎样吃好自助餐呢?
  1.了解自己是吃好“自助餐”的前提。
  最喜欢吃什么,你最需要吃什么,你得明白了,才能吃好。那么在学习文言文这个自助餐厅里,了解这个单元我的学习重点、难点是什么,有哪些知识我是明白的,哪些知识借助工具书我可以得到答案,哪些知识我是不知道的,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知道到餐厅去吃些什么,也才会使自己的课堂质疑更有效。
  了解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个体进行自选、自动、自主学习的过程。
  2.鉴别食物是吃好“自助餐”的关键。
  可以肯定的说,新教材文言文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尽管如此,我们仍需有鉴别地去学习,尤其是时代久远,很多问题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在鉴别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学《滕王阁序》时,教材选文为“层峦耸翠”,而也有选文为“层台耸翠”,你觉得哪种更好?在学《阿房宫赋》时一句“辇来于秦”这个“辇”同一本《教参》竟有“名作动”“名作状”两种解释,你又选择哪一种?在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旦日”注解为“第二天”与前文时间矛盾,又该如何理解。在学《六国论》时,一句“思厥先祖父”,“思”有的注解为“回想”,有的注解为“助词,无义”,哪一种理解更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去探索、鉴别、选取。
  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敢于、善于向课本发难质疑,勇气可嘉!而主动思维、大胆发现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火花的闪现吗?
  3.消化食物是吃好“自助餐”的最终归宿。
  汲取食物的养料以营养自我是吃的目的,那么学习文言文最终的归宿是形成文言文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的阅读拓展相配合应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拓展阅读,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阅读。课堂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再在学生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实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陈海清,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自助餐式文言文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