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载体传承了几千年的人文精华,师生徜徉其间,犹如倾听蜿蜒的河流在娓娓诉说美丽的故事;恰似静看绚丽的夕阳,描红了杨柳、鸟巢、小桥、流水;又如探寻神秘的山谷,不时突现璀璨晶莹的宝石,让人乐于其间流连忘返。
然而,现状却是学生兴冲冲将刚发下的课本浏览一遍,然后便怏怏欲睡听老师分解课文,满腹怨艾熬夜赶作业。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如何实现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语文”。据此,笔者试通过审美化语文教学策略来探索一条完善语文教学的新路。
审美化语文教学,即是以生为本,融审美与语文教学于一炉,挖掘语文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审美因素,通过营造美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可视可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精湛的意蕴、语言、人格、结构、技巧,通过品美、鉴美、学美获得知识形成正确学习动机和价值观;在营造的“澄怀”“畅神”境界里,引导学生神与物游、思接千载,激活潜在的智力和创造力。
审美与语文教学结合,之所以能够完成风景移入、鲜活人物、感悟创新等情景的再现和认知的升华,是因为二者目的的一致性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蕴藏着美,这给二者的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教学的框架为:
一.布置环境 营造氛围
清代学者吴从先研究过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鬼神杂录宜烧烛破幽。他则遇境既殊,标韵不一。”说明了环境氛围对人的美学感悟和哲理认知有很大影响。
学校应运用园地、走廊、墙壁、黑板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走进校园,如同置身风光绮丽的大自然,琳琅满目的博物馆,百家争鸣的文学园,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形成蓬勃向上、顽强学习的良好心境。除此之外,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运用,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等内外氛围的营造,都会使学生很容易地调动情感,去感受美、认知美、
创造美。
二.寻找美点 激发兴趣
教材中蕴含的美或藏或露,教师应从人物命运、事件冲突、诗歌意象、散文美景等佳妙处,掘出美的意境、美的艺术、美的人文,配合多媒体技术,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让教室幻化为春光迤逦的江南,银装素裹的北国。学生陶醉其中,心田荡漾恬静、快乐、有趣。这种唯美氛围会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应及时将学习兴趣向志趣转化,运用教材教育因素契进深入。如《祝福》中祥林嫂失神的眼,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吟唱,都可以激发学生报效祖国勤奋学习之志,在此陶冶中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境地。
三.品学美点 建构知识
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论文都是美的结晶,都是由美的意蕴、人格、结构、语言诸方面精心创作而成,教师应在营造的审美情景中挖掘、品学这些美的因素,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与能力。
1.品掘意蕴美
教材中的文本像一幅优美的长卷缓缓展开,内里蕴含作者思想、情感和感悟,走进文本就仿佛一个个旅者敞开心灵向你倾述人生旅途中的酸甜苦辣。如《荷塘月色》那笼着薄雾梦似的荷塘,烘托的是无法排遣的苦闷;《我与地坛》中坍圮的高墙内摇头晃脑的蚂蚁,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坚韧恒久。
引导学生挖掘、把握其意蕴,对陶冶情操、习得技巧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品学“借景抒怀”的作品,作者“意在情中”,鉴赏时要沿着作者的情感踪迹,进入二度创作。有的作品通过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其鉴赏的要领是要准确把握象征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寻觅其意蕴。有的作品将深刻的意蕴依附于具体的人物、情节、立意上,须在营造具体情景中把握浓笔重抹的人物形象,理顺波澜起伏的情节,意会丰富含蓄的意象,解析取喻设譬的立意,则意蕴自现。
如学习《琵琶行》时,通过多媒体营造氛围、再现场景,反复咀嚼、揣摩,就会从倾盆的急雨、喃喃的私语、瓶水的迸泻、齐鸣的马蹄刀枪等摄人心魄的乐声中,感应到作者宣泄胸中郁积的千愁万结和倾诉国运日下的无限哀伤。
2.品学人格美
优秀的文本历经千载仍能倾倒一代代读者,原因之一是其展现的美好人格。
震古烁今的《离骚》构筑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浏览其中如睹诗人崇高、洁白身姿,如闻诗人修能、昭质的芳香。在虚拟的诡异奇幻世界里,袒露出诗人为救国不屈不饶、上下求索的爱国情操。这浸润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字字珠玑,传导着感化教育的力量。
怎样品学人格美,首先要分析人物语言,从其富有时代特征、个性化语言中挖掘其人格内涵。其二,通过品味心理描写和捕捉潜藏在动作、景物描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品格。其三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技法来剖析体会,如以扬此抑彼、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等来分析、把握形象中真、善、美的本质。
3.品析结构美
教材中的文本大多结构新颖,匠心独运。有的草蛇灰线、逆笔生波、曲折起伏、横生波澜;有的撷取一朵朵浪花,汇成灵动的小溪,形散而神不散。
引导学生探寻布局谋篇艺术美,可遵循一定的规律。一是牵出贯穿全文的红线。不同文体其结构各有特点:诗歌、散文常以情为线索,内容随着情绪的波动来组织;论文是以理为线索,层层进行组织阐发;小说、戏曲通过中心事件的发展来组织情节;游记通常按游览的时空顺序进行描写。掌握各类文体的结构规律,有利于品析文本谋篇布局的神来之笔。
二是品学布局谋篇技法。优秀文本常灵活运用多种手法:戏曲、小说常设置悬念来吊起兴趣,以铺垫伏笔、渲染风波来增强戏剧性。散文常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映带等手法结构成文。论文布局时常大开大合,完密严谨,论述时有进有退,进则气势磅礴,退而波浪起伏;精心构筑者,则起文如闪电耀眼夺目,结尾如撞钟余音袅袅。教师可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脉络,分析掌握结构的妙处。
4.品味语言美
美的语言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能历经千年而不弥散,这都是作者在独特的审美心理时空下精心创造而成。如诗的语言,言有尽意无穷,含蓄的字词里包孕着悠远的意味;小说以富有个性的语言形象塑造了人物性格;戏曲以特有的潜台词,个性化、动作性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论说文则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见长,极品如“春秋笔法”。要理解它们的深刻性,掌握其艺术性就要还原当时的审美情景,展开想象,揣摩品味。如美文《荷塘月色》中,形容荷香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其通感的运用只有在营造的审美氛围中,才能领会、掌握它的妙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还原的美景下采用增、删、换词来比较品味,细细揣摩,内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四.沉浸美中 感悟创新
1.运用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
学生在审美化教学的氛围中,时而心田如滋润在和煦的春雨里,时而思绪如奔腾而下的江水,驰骋在广远的意境中,使潜在的智慧、创造的天性激活生成。教师可利用审美化教学个性化的特点,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设计教学内容,契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应用比较法,问题法、探讨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体验,在情境中开展心与心的灵性交流,而后将文本中的艺术美和社会美、生活美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经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培养其创造性。
如在品赏曹操《短歌行》时,先营造氛围,使学生感染诗人纵情饮酒、横槊赋诗的宏伟气魄,体会诗人渴求贤才的殷殷心情。然后趁此情境,提出问题“你在境遇中会怎样积极进取”,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惊喜,实现智能的开发提高。
2.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使创造性适时而发
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为审美化的人际关系,师生在美轮美奂、民主平等氛围下开展角色扮演、知识竞赛、主题演讲、质疑辩论等活动,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极易迸出灵感的火花。
3.课外拓展,训练创新思维
除了课堂寻美外,还应将寻美活动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多涉猎课外读物,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户外练笔,加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训练:采用再现画面迁移练习,改写原文大胆想象,续写结尾展开想象,收集素材感悟想象,梦想遨游创造性想象。在做中巩固学习知识,在做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化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与陶冶情操的和谐共长。
结束语:
审美化语文教学以其独具情感性、形象性、个性化的优势,以美统帅、以美整合,使审美贯穿教学始终,在营造美的环境里通过寻美激发兴趣、品美学习知识、悟美升华创新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以此策略为主旋律,与其他教学方式据具体情景有机结合运用,创造性的优化教学方案,可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达到教学最大可能效果,并使美育免于花瓶式的点缀,而真正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园圃。
谢永平,女,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职业教育中心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