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87

[ 吴长征 文选 ]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 吴长征

  当前,农村中学作文现状令人担忧,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说到作文如“谈虎色变”,害怕写作文,逃避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钧重,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作文教学一方面是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先命题,再指导,读范文,最后批改、讲评,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缓慢,甚至出现滑坡现象,更有甚者连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都不如。针对这些情况,我总结出了一套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新方法。
  
  一.加强阅读 做好摘记
  
  农村学生,地处偏远,受时空限制,生活圈子狭小,见少闻寡。学生只能从课本上学到知识,虽然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对加强阅读能起到一定收效。但光靠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那就要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中书籍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借阅图书﹑名著。阅读时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这样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真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为今后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名人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名著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来升华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语境,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二.重视观察 强化实践
  
  观察就是引导学生实地察看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是美丽的、神奇的,它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们以思考,给我们以遐想,给我们以知识的源泉,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真实感受,也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就会有创作的素材,就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从实践活动中悟出道理,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
  
  三.跳出常规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俗语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无味道。”选择材料也应选新颖的、鲜为人知的,才能引起读者的新感受,才会令人赏心悦目。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新颖生动的、能催人奋进的材料。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炎热的夏季,于烈日下到田野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这种艰苦的情景中诱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果实的珍惜,进而思考自己的责任。这样,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开阔明朗了。
  
  四.加强指导 逐一点化
  
  作文教学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俗话说“要想火车快,全凭车头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适当指导,正确评价,启发领悟才是最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思其意,袭其神,沿其形,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再适当面批、逐一点化启悟,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者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吴长征,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