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79

[ 黄金霞 文选 ]   

让学生带着想象阅读

◇ 黄金霞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首先必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从对方的角度去展开情节,描摹心理。许多以“我”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中,在描写“你”“他”这类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最典型的是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采用的就是由此而彼的联想。本是为了写自己对妻儿的思念,却从妻子怎么思念自己着笔,只写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延伸课文
  
  每一篇课文虽然都有完整的内容,但只要我们去发掘,总能找到可供想象的线索,可以将其延伸,展开想象作文。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完《项链》后,要求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在知道项链真相以后将会怎样。有的学生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作了这样的续写:玛蒂尔德眼中落下大滴大滴的眼泪。她像失了魂拟的,踉跄回家。佛来思节夫人把那挂钻石项链还给了她,她又萌发了过豪华生活的奢望。她变卖了项链,有了一笔财富。但她失去了美貌,再参加舞会时备受冷落。其结局有的说她与丈夫分离了;有的说她再次跌进贫穷的深渊;有的说她抑郁而死了……这些想象与原文的情景是协调的,因而是合理的。
  
  四.求异思维
  
  想象和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但两者联系非常紧密,想象往往是由思维调节的。因此,不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要解决想象力贫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老师要十分注重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求异思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写群童偷草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黄金霞,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让学生带着想象阅读